解连港 | 敢于创新 突破自我

时间:2019-04-15来源:航空学院点击:1179

个人简介:

解连港,男,汉族,19974月生,共青团员,航空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学院2015级学生。曾获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江苏省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二等奖、“罗麦杯”第三届研究生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全国三等奖、“611杯”第四届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专业组二等奖等奖项。

 

事迹正文:

带着对航空的满腔热情,我来到南航,就读于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该专业是我校首屈一指的王牌专业,课程难度在全校也数一数二。我深刻认识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没有基础知识的积累,创新与突破便无从谈起,在大学学习中打好坚实的基础至关重要。于是在大学三年里,我时刻提示自己不忘初心,潜心笃学。端正的学习态度和高效的学习方法使我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大一学年取得了专业第三、多门专业课95+的优异成绩,除此之外还担任班长一职,负责各项班级工作,带领同学一同学习进步,大一结束时取得了优秀学生干部称号,这是对我努力工作的赞许和褒奖。凭借着大一学年的优异成绩和突出表现,大一结束通过选拔进入卓越班,这也标志着我新的起点。进入卓越班后,良好的班级氛围激励着我更加踏实勤奋,大二标志着我科研之旅的开始。我享受与身边优秀同学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快感,享受多个深夜里的埋头苦干、刻苦攻关,大二一年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参与两项国家级大创,并参加了沈飞杯、成飞杯、校力学竞赛、周培源力学竞赛、福特杯汽车创意设计大赛、电子焊接大赛等诸多赛事,获奖颇丰。在繁忙的专业课程和科研项目、学科竞赛的夹击下,我仍然能够做好科学合理的时间规划,最大化的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大二平均绩点,位居年级前列。进入大三,这是时间最紧迫课程最难的一年,我的绩点不降反升,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平均必修从。到绩点4.3,大三学年24门专业课中,我取得了12有门95分以上,1990分以上的好成绩,平均绩点自进入卓越班以来始终保持第一名。优异的成绩为我的科创和竞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我有更多精力去放在科研方面。

基理论之实   初探应用之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积极参加了一系列学科竞赛和科创竞赛。从“沈飞杯”的稚嫩、“611杯”的独当一面再到“罗麦杯”被研究生邀请加入团队,一步一个脚印,最终作为1700名研究生中的唯一本科生从422组团队中晋级决赛,实现了研究生级别全国大奖的自我突破。在“基于微小型超声电机精密给药装置的研究”国创项目中有幸加入赵淳生院士课题组,负责超声电机夹持装置及推力放大机构的设计制作工作,完成一系列注射系统流量测试实验,项目获优秀结题。在省级项目“基于体系贡献度的武器评估系统研究”中负责CMANO作战推演软件的仿真分析及体系评估程序的全部编程工作,目前项目与航天一院建立合作,期间基于ADC评估算法和蒙特卡洛法进行改进,并正在筹备撰写两篇战效分析论文。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小型无人机载重优化设计、制作及测试”国创项目,该项目中我负责载重无人机的结构优化设计及复材加工工作。这个项目起源于最初对于SAE国际航空设计大赛的向往,北航西交西工大近几年开始在美国举办的SAE国际航空设计大赛中展露头角,与耶鲁、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世界一流大学同台竞技,与洛马、波音的一流工程师交流学习,无不让我心向往之。亮眼的成绩背后也让我不禁思考,同为航空院校,其他学校都可以,为什么我们就不试试呢,我们应该有宽广的眼光去放眼世界直面竞争。怀着代表南航参加国际大赛为校争光的强烈愿望,我们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准备工作。项目启动初期,处处碰壁,每天每天在繁忙课业之余熬夜翻译每篇五六十页的SAE比赛规则和设计报告,多次前往科协交涉答辩期望获得资金支持,开始了对大四专业课的疯狂恶补,前往西安与西交航模队同学交流经验,只要是对项目有利的任何一点帮助我们都愿意付出。出国困难重重,我们将注意力放到了国内无人机的最高赛事——CADC,南航参加遥控滑翔机、对地侦查、模拟搜救等项目,但是在一公斤、三公斤载重项目中从未参加过,这两项比赛代表着CADC的最巅峰,是比赛技术难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项目。迎难而上,我们便将CADC2018的比赛作为项目的练兵场和在炎炎夏日的航模教室,在激光雕刻机的轰隆声中,在空气中弥漫的胶水和轻木味道中,我们将整个暑假献给了项目,技术上无从借鉴和参考只能自己独立设计,一遍又一遍修改图纸、一架又一架样机,每一次坠机都另我们心碎和成长,我们还突破性的实用了玻璃纤维布自学开模制作副翼,解决了S1223大弯度翼型后缘强度不足的难题。最终项目前前后后共制作了11架载重无人机,每一架飞机的背后都是无数无法入睡的深夜和辛劳的汗水。当我们带着飞机顺利通过南京分站赛晋级总决赛,进入赛场,我听到身边其他高校的代表队都在喊:看!南航来了。是啊,这是南航在一公斤限距载重空投项目上的第一次,从01的突破我们做到了,也只有我们才知道这背后的艰难和心酸,看着飞机满载水袋飞翔在赛场的空中,觉得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知科技之先   走创新之路

大三伊始,我受研究生学长邀请加入到赵宁教授的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光伏热斑无人机巡检系统中,完成无人机结构设计后开始负责整个图像处理系统的软件开发工作,这也标志着我的“转型”。为了不断提高编程能力,我自学了数据结构、数字图像处理、python等诸多门计算机专业课程,在大三繁忙且高难度的飞设专业课之余每晚泡在教研室啃计算机课程,即便到了周末也要时常往返于山东去光伏电站外场实地考察试飞,,背着三四公斤的飞机和各类设备,就这样走过了从济宁、济南再到枣庄的大型光伏电场,拍摄了无数珍贵的图片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系统在调试改进中不断完善成熟,一年下来我已经积攒下厚厚一摞车票。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项目硕果累累,分别以第一、第二发明人申请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审理)并撰写投稿一篇图像处理论文,研发的光伏热斑识别系统也将在验收后投入商用,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项目中有幸为山东省科技厅的领导亲自讲解系统创新点和原理并实地试飞展示,项目后期有幸作为公司技术代表参加SNEC第十二届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论坛,聆听了学界著名学者和工业界大牛们的报告受益匪浅,并有幸接收到创业公司的合作邀请。我想,这对于一个本科生来说算是一份至高的荣耀吧。

探崭新之域   寻未来之路

大三期间开始承接外包项目,不仅大大提升了编程能力还在大三学年实现了经济独立。大四开学,有幸受邀在流体系CFD组会上为研究生、博士生发表python混合编程的报告,这对于提高CFD领域常用的C++FORTRAN语言的连接性,提高编程效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最终凭借着丰富的项目经验,被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拟录取,未来将从事智能制造方向的研究工作。

敢于创新,突破自我,未来,我将不断砥砺自己,不忘母校教诲,在新的领域里做出一番新的成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