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三探
二探:泪读
二度读之,则又时过两载,书故心非。2002年,夏雨如幕。正如季节所昭示的一样,夏日里因热而闹,热闹非凡,雨势却是四季最盛。这两月,拾书释书百余次,拾释之间,热闹底下的凄凉,生机丛里的灭寂带竟渐渐明晰。
读《石头记》更着意于对文字的咀嚼,字字有其旨,有时一字不释竟成解整章回意旨的山隘。曾有人问《红楼梦》如何没有被翻成白话的版本,原书晦涩难懂,一路读下来磕磕碰碰,情节更是像雾里看花朦朦胧胧。他定不知《红楼梦》情节与文字各占该书江山半壁,相辅相成,待他古文的修养到读她游刃有余时,不用说他定会为得到的阅读快感所惊,奇字瑰语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会让他应接失措。
着意于了解曹公的苦字,对“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俯仰嗟叹,对曹公家族因以包衣临世频遭政治斗争席卷而同情,为曹公落魄之时惨境之期丧子而鼻端酸楚,为曹公除夕之夜沉疴之身却还要执意饮苦酒所痛撼,为曹公最终“质本洁来还洁去”委身枯冢而遗憾、无奈。曹雪芹世谓痴者。蒲松龄曾在《聊斋》中有言:“性痴,则其志必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一语破天机。
人说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必不孝也;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者,必不忠也。而读悼红轩《红楼梦》不流泪者,则必无情也。两年后的我变得愈加孤高,对周遭的一切都吹毛求疵,一副不可一世的孤态令我连牵带扯缠尽烦恼丝。见人口出客套话、夸赞话必视之为废话并毫无保留的嗤之以鼻。有时竟将出于心底的骂语、忤逆的行动视作鹤氅道袍羽扇木鱼袈裟之类,毕竟予人一种真实感,让自我的存在得到勾勒。若按古时女子来说,时年破瓜即16岁,叛逆的情感得到了“全景展现”。于是又一次为我与林潇湘共探《红楼》结下渊源,但此时看去这样去读书毕竟心态不甚健康,对书中其他人物定会结下因不客观而起怨心的孽果。不过人不可能离开偏见。
黛玉六岁(按书中推算)随贾雨村入住荣国府至第八十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中“香魂一缕随风散”以泪贯穿,其间虽也有零星的欢语缀饰,但那只能将结局衬得更加凄恻。从绛珠草与神瑛侍者结下的情案以求了结开始埋下林黛玉露债泪还之笔到通灵金锁相比宝钗略征日后金玉之盟及“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再到黛玉以诗才暗助宝玉应元春省亲出诗题再到……等等事件无不透出爱情被封建权威胁迫时挥发出的酸苦味。张爱玲在《花凋》中写川娥一句正合黛玉: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黛玉的多情随处可见,但多情并不代表必寡意,“多情未必不豪杰”。香菱学诗那段最令人畅意,“香菱笑道: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学诗。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言语之间慷慨情怀一览无遗,待到后来香菱学得天昏地暗寝食不顾,那算香菱最亲而又与黛玉暗中对立的薛宝钗却一旁冷道:“何苦自寻烦恼。……”。黛玉不曾敷衍她,更不曾烦恼于她,兢兢业业恳恳切切的为她批诗。悲天悯人的性情中人。
黛玉的清高如影随形,但清高并不必不具常情,清高未必不通情。人人皆对宝钗的识大体敬重有加,黛玉岂能不知人情所向。第六十九回黛玉现出通常情一面来。黛玉知贾政回家必要严审宝玉功课,一向不问这等事的她却也“因此自己只装作不耐烦,把诗社便不起,也不以外事去勾引他。”。到正差五十篇临楷便可完功之际,“谁知紫鹃走来,送了一卷东西与宝玉,拆开看时,却是一色老油竹纸上临的蝇头小楷,字迹且与自己十分相似。”,可知黛玉虽不动声色,却也是费了心机以尽己之力免去宝玉类似于杖责的祸患。为情宁随常俗。
黛玉泪之不尽皆源于情之至纯。第十八回宝玉要犒赏众小厮,于是那些小厮虎狼般将二爷身上所佩之物尽皆掳去。黛玉以为她那个为宝玉辛勤制作的荷包也被小厮无意中解去,黛玉得知,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完便回房将前日宝玉让她作的香袋儿含泪铰破剪碎。那荷包在宝玉眼中“虽未完全,却十分精巧,费了许多工夫”。后来才知宝玉并非如此不在意,他竟把那香袋系在衣内红袄襟上……,“汪汪滚下泪来”,“赌气上床,面向里倒下拭泪”悲喜交加,泪雨怎能不纷飞?
黛玉葬花早已被奉为经典。那首词中“恼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最可勾起我们的认同感来,若大家在恋爱的问题上都是你情我愿“同心同德”而不再遮遮掩掩作“顾左右而言它”状,那桩桩都是上苍赐下的好姻缘。至于其他令人心醉绝妙的地方在此表过不提。因为这时已是“雪中送炭易,锦上添花难”咯。
既因视角狭窄偏僻又因篇幅所限,在此并不言及他人。就是有关注也是赵姨娘及贾环还有惜春等弱势群体,这也是由当时自身的情绪背景所决定,并为之所左右,不客观自然不在话下。
这一遍细细琢磨下来,慢慢觉得黛玉、宝玉的原型都是曹雪芹自己,只是代表他个人生命的不同时期。宝玉纨绔子弟多情公子也深得仆心,黛玉凄恻终生还是被传统欺凌而悄离世界。两人的命运最终都是被恶传统胁迫迈入幻灭。大胆揣测,自觉也有几分道理。
此为二读,可定为扑火之读,泪不可止。
[宋顺]
Copyright © 202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 江苏省 南京市秦淮区御道街29号 电话:+86-25-84892152 传真:+86-25-84891422 技术支持:梦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