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学院领导
学院机构
学院文化
历史沿革
学院分布图
系所设置
系所概况
直升机系
飞行器系
结构工程与力学系
基础力学与测试系
人机与环境工程系
空气动力学系
航空航天交叉研究院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概况
双一流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江苏省优势学科
工信部重点学科
江苏省重点学科
学科建设工作组
师资队伍
队伍概况
院士
国家级人才
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专业介绍
教学成果奖
课程与教材建设
实践教学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
优秀生培养(培优班和...
教学改革与研究
教学运行工作
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教学成果
导师队伍
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指...
研究生教学主任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学生工作
学工动态
学工团队
教师发展
招生就业
本科生
本科生招生信息
本科生就业信息
硕士生
博士生
科学研究
科研概况
科研项目
科研经费
科研成果
学术交流
质量管理
保密管理
安全管理
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概况
联合办学
联合办学项目简介
联合科研
联合科研项目简介
申报指南
联合机构
联合实验室简介
联合研究中心简介
引智基地
国际会议
会议通知
会议举办申报流程
历次会议集锦
出国(境)交流
相关手续办理流程
教师交流
学生交流
境外专家来访
学术报告通知
引智项目
访问纪实
留学生
相关通知
留学生风采
平台基地
平台基地统计
国家级科研平台
国家级教学基地
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省部级科研平台
省部级教学基地
大型仪器设备
安全管理
学院级科研机构
党群工作
院党委委员
党建工作
党员发展转正公示
党内活动和支部建设
党员学习园地
团建工作
团学组织
青年风采
工会工作
文体活动
教工之家
工会福利
教代会/工代会
表彰奖励
院友社区
院友快讯
院友风采
院友捐赠
院友分会
院友联络员
管理文件
学院文件
学科建设管理制度
上级规章制度
学校规章制度
学院管理制度
人事管理制度
人才引进
师资建设
聘用(任)管理
劳资与社会保障
出国/出境管理
其他
本科教学制度
本科教学制度清单
上级规章制度
学校制度_教学建设规...
学校制度_专业与课程...
学校制度_教材建设与...
学校制度_实验实践教...
学校制度_优秀生培养
学校制度_学籍与学位...
学校制度_教学运行管...
学校制度_教学规范与...
学院管理制度
典型案例汇总
研究生教学制度
研究生教学制度清单
上级规章制度
学校制度_研究生招生
学校制度_研究生培养
学校制度_研究生学位
学校制度_学籍与研究...
学校制度_导师队伍
学校制度_研究生其他...
学院管理制度
科研管理制度
上级规章制度
学校规章制度
学院管理制度
学术交流制度
国际交流制度
保密管理制度
质量管理制度
实验室管理制度
上级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
学院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
上级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
学院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
设备及资产管理制度
上级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
学院管理制度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上级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
学院管理制度
下载专区
学科建设常用表格/流...
本科教学管理常用表格...
流程及要求
常用表格
研究生教学管理常用表...
科研管理常用表格/流...
各类合同办理相关表格
常用流程
各类合同范本
用印申请、事业单位法...
各类专利相关流程及表...
SCI、EI、CPCI数据库...
科研相关财务流程及表...
项目申请交流专栏
保密管理常用表格/软...
常用表格
常用软件
常用流程
质量管理常用表格/流...
设备及资产管理相关表...
学术交流相关表格/流...
安全管理常用表格/流...
消防安全管理常用表格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学院领导
学院机构
学院文化
历史沿革
学院分布图
系所设置
系所概况
直升机系
飞行器系
结构工程与力学系
基础力学与测试系
人机与环境工程系
空气动力学系
航空航天交叉研究院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概况
双一流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江苏省优势学科
工信部重点学科
江苏省重点学科
学科建设工作组
师资队伍
队伍概况
院士
国家级人才
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学生工作
教师发展
招生就业
本科生
硕士生
博士生
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概况
联合办学
联合科研
联合机构
引智基地
国际会议
出国(境)交流
境外专家来访
留学生
科学研究
科研概况
科研项目
科研经费
科研成果
学术交流
质量管理
保密管理
安全管理
平台基地
平台基地统计
国家级科研平台
国家级教学基地
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省部级科研平台
省部级教学基地
大型仪器设备
安全管理
学院级科研机构
党群工作
院党委委员
党建工作
团建工作
工会工作
表彰奖励
院友社区
院友快讯
院友风采
院友捐赠
院友分会
院友联络员
管理文件
学院文件
学科建设管理制度
人事管理制度
本科教学制度
研究生教学制度
科研管理制度
学术交流制度
国际交流制度
保密管理制度
质量管理制度
实验室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
设备及资产管理制度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招贤纳士
下载专区
学科建设常用表格/流...
本科教学管理常用表格...
研究生教学管理常用表...
科研管理常用表格/流...
科研相关财务流程及表...
项目申请交流专栏
保密管理常用表格/软...
质量管理常用表格/流...
设备及资产管理相关表...
学术交流相关表格/流...
安全管理常用表格/流...
消防安全管理常用表格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学院领导
学院机构
学院文化
历史沿革
学院分布图
系所设置
系所概况
直升机系
飞行器系
结构工程与力学系
基础力学与测试系
人机与环境工程系
空气动力学系
航空航天交叉研究院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概况
双一流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江苏省优势学科
工信部重点学科
江苏省重点学科
学科建设工作组
师资队伍
队伍概况
院士
国家级人才
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专业介绍
教学成果奖
课程与教材建设
实践教学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
优秀生培养(培优班和...
教学改革与研究
教学运行工作
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教学成果
导师队伍
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指...
研究生教学主任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学生工作
学工动态
学工团队
教师发展
招生就业
本科生
本科生招生信息
本科生就业信息
硕士生
博士生
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概况
联合办学
联合办学项目简介
联合科研
联合科研项目简介
申报指南
联合机构
联合实验室简介
联合研究中心简介
引智基地
国际会议
会议通知
会议举办申报流程
历次会议集锦
出国(境)交流
相关手续办理流程
教师交流
学生交流
境外专家来访
学术报告通知
引智项目
访问纪实
留学生
相关通知
留学生风采
科学研究
科研概况
科研项目
科研经费
科研成果
学术交流
质量管理
保密管理
安全管理
平台基地
平台基地统计
国家级科研平台
国家级教学基地
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省部级科研平台
省部级教学基地
大型仪器设备
安全管理
学院级科研机构
党群工作
院党委委员
党建工作
党员发展转正公示
党内活动和支部建设
党员学习园地
团建工作
团学组织
青年风采
工会工作
文体活动
教工之家
工会福利
教代会/工代会
表彰奖励
院友社区
院友快讯
院友风采
院友捐赠
院友分会
院友联络员
管理文件
学院文件
学科建设管理制度
上级规章制度
学校规章制度
学院管理制度
人事管理制度
人才引进
师资建设
聘用(任)管理
劳资与社会保障
出国/出境管理
其他
本科教学制度
本科教学制度清单
上级规章制度
学校制度_教学建设规...
学校制度_专业与课程...
学校制度_教材建设与...
学校制度_实验实践教...
学校制度_优秀生培养
学校制度_学籍与学位...
学校制度_教学运行管...
学校制度_教学规范与...
学院管理制度
典型案例汇总
研究生教学制度
研究生教学制度清单
上级规章制度
学校制度_研究生招生
学校制度_研究生培养
学校制度_研究生学位
学校制度_学籍与研究...
学校制度_导师队伍
学校制度_研究生其他...
学院管理制度
科研管理制度
上级规章制度
学校规章制度
学院管理制度
学术交流制度
国际交流制度
保密管理制度
质量管理制度
实验室管理制度
上级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
学院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
上级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
学院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
设备及资产管理制度
上级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
学院管理制度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上级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
学院管理制度
招贤纳士
下载专区
学科建设常用表格/流...
本科教学管理常用表格...
流程及要求
常用表格
研究生教学管理常用表...
科研管理常用表格/流...
各类合同办理相关表格
常用流程
各类合同范本
用印申请、事业单位法...
各类专利相关流程及表...
SCI、EI、CPCI数据库...
科研相关财务流程及表...
项目申请交流专栏
保密管理常用表格/软...
常用表格
常用软件
常用流程
质量管理常用表格/流...
设备及资产管理相关表...
学术交流相关表格/流...
安全管理常用表格/流...
消防安全管理常用表格
学生天地
院团委、学生会
研究生会
社会实践
励志成长
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天地
励志成长
心系登高楼 目自穷千里
时间:2006-04-05
来源:南航航空宇航学院
点击:
11
简介: 史治宇,男,汉族,1990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系飞行器设计专业,1993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系获固体力学硕士学士,1996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固体力学博士学士,1996年留校在结构强度研究所工作至今。期间2001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结构工程系获第二个博士学位,2004-2005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结构工程系做博士后研究。2000年晋升为副教授,2004年晋升为教授,2005年评为博士生导师。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其他研究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次, 发表论文30多篇。2002年获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在我校颁发的“容闳科技教育奖”,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3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力学教师。主要从事结构健康监测和诊断、结构动力学和系统识别、复合材料力学和动态测试和数字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心系登高楼 目自穷千里
――访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史治宇
浓厚的书卷气、温文尔雅的气质、和煦春风般的语态和常挂面颊的微笑,采访结束后史老师学者的形象久久萦绕于我的脑畔。这是初冬的一个下午,夕阳西下,余辉洒在金色的梧桐叶上,校园显得安谧而宁静,我和主编按约定来到簇新明亮的航宇楼,见到了此次采访的对象――我院博士生导师、结构强度研究所副所长史治宇教授。
铁杆南航人 浓浓感恩心
史教授86年考入南航就读飞行器设计专业,90年本科毕业时免试推荐到本校结构教研室(现为结构强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之后又免试在本校攻读博士学位,其后虽曾两赴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但由于对母校之情无法割舍,因此在学成之后又回到母校工作至今,可以算是一位真正的铁杆南航人。
谈起自己的求学经历,史教授特别提到了他求学历程中的大一大二阶段,因为这两年他使应学的基础科目得到深入的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他后来的科研工作有着相当的助益。此外史教授念念不忘当年的几位恩师:丁锡洪、张阿舟、张令弥和顾慧芝。他说这些老师不仅教授他专业方面的知识,还用实际行动来教导他做人的道理,对他后来的人生、科研工作影响甚大。同时史教授也特别对父母、妻子对他在清苦的科研领域打拼予以无私的支持感到由衷的欣慰。这一切都让史教授满心谢恩情。
我们注意到史教授在交谈中不断说到“目标”这一词语,后来便知道那该是使他人生不断升级的法宝――为人生的每个阶段设立一个目标。史教授回忆说他在人生每个阶段都为自己插上目标这一指路“标杆”,然后提起自己的动力朝着这个目标不懈的进取,如此在一个个目标不断被攻下之后便拥有了今日的成就。这便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力学怎么学
采访之前,笔者了解到,史教授从事的科研工作与力学联系紧密,而我院本科各专业都属工程类专业,力学对每个学生而言都是一部重头戏。因此,笔者当然要藉此难逢的机会向史教授就力学学习问题问个究竟。史教授说,作为工科学生的一项基本功底,力学的意义非常之大,他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把重点放在对公式的单纯的记与背以及解题上,而应该多注重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适用条件以及结合实际理解各种重要的概念。这也是他所提倡的教学改革当中的重要内容。
史教授在科研工作有时需要与外国同行交流,而且经常要阅读和写作外文的学术论文,对于外语的重要性有颇深的感受。史教授建议有志于投身科研领域的青年学生除了应该掌握的日常交流用语外,还该掌握专业上的各种术语和常用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方便与外国同行在交流并随时掌握本专业在国际上的发展,同时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正确而明了的展示出去得到保证。
“理论基础”还是“能力”
史教授曾数次到香港理工大学进行进行研究工作,也曾带国香港大学生Final year project(相当于内地大学生的毕业设计,但他们的跨时更长,达一学期),因此在交谈过程中,笔者问起了史教授对于内地和香港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有何感受,二者各有什么特色。史教授坦言,内地大学生理论基础非常厚实,相比之下香港大学生则动手能力非常出色。谈到这个话题,史教授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他和笔者谈起了他个人在教学改革方面的见解。
史教授认为,时下的本科生、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应该进行一定的改革,学校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操纵实际的能力。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把精力放在教学内容的提炼,以及在引导学生培养自我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上来。学生则应该改变以前让老师喂着吃饱以求用于考试的学习习惯,加强自学,并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喜的是,学校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通过增加各种实验性质的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工程结构“把脉”
史教授近年来所从事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非常的广博,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结构健康监测和诊断、结构动力学和系统识别、复合材料力学、动态测试和数字信号处理。史老师简单而又生动形象地向我们介绍了结构健康监测和诊断方面的知识。
众所周知,在各种静力荷载和动力荷载的综合作用下,工程结构的内部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这种损伤对于工程结构来说有非常大的影响。在很多重要的结构如航空航天器结构以及大跨度桥梁等建筑结构内部,这种损伤都必须严格监测和控制。那么怎么有效地为结构“把脉”,怎么探测结构内部损伤的程度和损伤的位置呢?这就是史老师科研工作一个方面的内容。
结构内部损伤探测的发展曾受到测试振型不完整的阻碍,史教授以结构各自由度所含破损信息的大小为条件,根据灵敏度分析方法提出了结构测点数目和位置的优化方法,确保了有限多个测点能获取足够的结构破损信息,从而避免了测试振型扩充的困难,同时基于有限多个传感器测点信息提出了结构破损定位的诊断方法,算例研究表明史教授的方法结构破损定位效果好,算法简单,应用方便。
时间飞逝,眨眼间采访进行了已将近一个小时,为免过多占用史教授的宝贵时间,我和主编起身告辞了史教授。时间虽然短暂,但是耳濡目染之下,史教授丰富的学识、睿智的思想和深思熟虑的学者风度还是让我受益良多。(刘伟)
寄语学子:有目标,有干劲,做个最好的自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