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生天地  励志成长

怀瑾握瑜 厚积薄发

时间:2006-04-09来源:南航航空宇航学院点击:14


简介:余红发,,1981~1985年在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工程系混凝土及制品专业学习,毕业后自愿支边在青海省建筑建材科学研究所工作。1993年晋升为助理研究员,1996年破格晋升副研究员,1998年结束支边任务,在沈阳建筑大学材料学院工作,2000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2001~2004年在东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之后,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土木工程系工作,2005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前期预研项目、国家建设部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工程科研项目等5项;参加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863计划项目等4项;取得5项省级科技项目成果;负责制订国家行业标准1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论文100余篇,EI等收录30余篇。主要研究高性能路面材料与护坡绿化混凝土,机场跑道快速修补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结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桥隧结构状态评估、维护与加固技术。在氯氧镁水泥抗水技术、混凝土非破损检测技术、混凝土孔结构强度理论、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评估与寿命预测等方面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两套混凝土寿命预测方法体系:在海洋、盐湖等氯盐环境条件下混凝土结构寿命预测的氯离子扩散理论新方法,以及在冻融、腐蚀等耐久性破坏条件下混凝土材料寿命预测的损伤演化方程方法。担任东南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菱镁行业协会常务理事、高级顾问,中国硅酸盐学会钢筋混凝土制品专业委员会理事等数职。曾被评为青海省“八五”建设科技进步先进工作者、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沈阳建筑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辽宁省高等学校骨干教师、沈阳建筑大学先进工作者、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

怀瑾握瑜  厚积薄发  

                           ――访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余红发

隆冬的一个午后,北风呼啸,校园甬道旁梧桐树叶漫天飘飞,我与主编再次造访簇新明亮的十八号楼,采访了我院土木工程系博士生导师余红发教授。教授开朗健谈,率真直爽,待人热情而又和气,在将近一个小时的采访中,我和主编的视野在与教授的交流中渐次开阔。

麻曾生蓬中

教授1985年自沈阳建筑工程学院(现为沈阳建筑大学)本科毕业后响应当时党中央的号召远赴条件艰苦的青海支边,分配到青海省建科院和建筑工程质检站工作。当时的青海省建科院作为一所地方科研院所,比较注重经济效益,而并不太重视科研工作,且地处我国西北的青海喝酒应酬之风盛行,但就是在这样的浮躁环境中,教授还是能够静的下心来,孜孜不倦地进行科研活动。可谓麻生蓬中,挺直依旧。怀瑾而握瑜,自当一切了然于心。

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正是由于这份坚持和努力,教授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他取得6项省级科研成果,他的许多学术论文发表在各种核心期刊上,专著也相继出版,同时余教授开发的抗腐蚀混凝土管成功应用于各种实际工程中……。正因为教授这些突出的表现,当时年仅32岁的老师破格评上了副研究员,成为当时全省最年轻的高级知识分子,并被评为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

老师的经历让笔者感受颇深。由于现代社会各种形形色色的诱惑,当代不少大学生心态浮躁,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和研究,以致为社会所诟病。老师正是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我们青年学生们都应该向余老师学习,坚守学生的本职,潜心学习,为今后的科研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有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实验经验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每次采访博导,笔者都不忘向博导们请教好的学习方法。当提到今日之所以在科研上较有特色的原因时,教授始终不忘当初本科四年的学习,因为正是在那个阶段,教授勤奋学习,曾被评为三好学生,毕业设计时创造性地设计出“一阶段混凝土压力管的流水传送工艺生产线”,获得了本专业的唯一毕业设计优秀奖,为今后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授目前主要从事混凝土耐久性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实验占了很大比例,想必教授在实验方面肯定心得颇深,因此笔者借此良机向余老师请教了一番,也以此给那些有志于科研的同学做个参考。

老师总结了实验的一些要点:做实验之前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验目的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尽量掌握足够的相关知识;然后应根据自己的实验意图设计详细周密的实验环节和步骤,应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况,以免在实验进程中才发现严重的失误导致实验无法进行,因为许多科研实验的成本都是很昂贵的。

抓住机遇  厚积薄发

当年与教授一起到青海省建科院支边的还有重建工、哈建工等学校的毕业生,那时省建设厅刚好给青海省建科院下达了几个科研项目,于是这些青年人就被委以重任,负责这些项目。那时的余教授正是紧紧抓住了这个机遇,一头扎进了项目当中,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该项目。也正因为如此,教授自同去的几个知识青年中脱颖而出,参加了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青海盐湖提钾及综合利用”,多年后,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并投入实际应用。

1998年支边工作结束后,余教授回到了沈阳建筑大学任教,2000年国家推出同等学历考生报考博士的政策后,余教授又一次抓住了出现在他面前的机遇,考取了东南大学的结构工程博士,师从我国著名的混凝土专家、2005年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伟教授,并于2001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自己在科研上的能力,他完成的毕业论文得到了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赵国藩等9名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陈肇元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吕志涛教授等组成的论文答辩委员会认为,余老师的博士论文是“近几年难得一见的高水平的优秀博士论文”。他开发的“盐湖抗腐蚀混凝土电杆”正在国家重要工程中成功应用了100公里,他提出的结构混凝土使用寿命预测方法已经在青海盐湖钾肥二期工程、南京地铁和润扬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中成功应用。正是余老师高水平地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和优秀的博士论文,他今年在南京多家高校参与竞争“2005年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前期预研项目”时一举中的,获得40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成为我院土木工程系建系以来最大的一项科研项目。

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机遇,关键是能否把握住机遇,使自己不断取得进步,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教授平时厚积薄发,关键时刻善于抓住机遇的例子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诊断”盐湖混凝土

采访行将结束时,笔者与教授聊起了他所从事科研工作的具体内容,教授欣然为我们做了简单的介绍,其中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普通混凝土在盐湖环境中抗卤水冻蚀性与破坏机理研究方面的内容。

众所周知国家正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等的建设步伐也已经大大加快。然而西部盐湖地区广阔,在其上兴建各种混凝土结构时,混凝土将会受到盐湖卤水环境的侵蚀,因此研究普通混凝土在盐湖环境中抗卤水冻蚀性与破坏机理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教授采用快冻法测定了普通混凝土在新疆、青海、内蒙古和西藏盐湖卤水环境中的抗卤水冻蚀性, 提出了混凝土在盐湖卤水的物理化学腐蚀和冻融循环双重因素作用下的冻融破坏机理, 定量研究了混凝土的冻融损伤叠加效应与交互作用。试验结果表明, 普通混凝土在不同冻融介质中的耐久性顺序是:青海盐湖卤水>新疆盐湖卤水>>西藏盐湖卤水>内蒙古盐湖卤水;其冻融破坏特征是盐结晶压导致混凝土膨胀开裂。 盐湖卤水对于混凝土冻融的损伤效应, 既有降低冰点、缓解冻融的损伤正效应, 也有促进盐类结晶、导致混凝土膨胀开裂的损伤负效应, 两者之间的大小决定了混凝土在盐湖卤水中冻融时的损伤规律。这一研究成果对于在西部广阔的盐湖地区兴建各种混凝土结构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老师已经开发出能在我国大西北地区不同盐湖环境中安全使用50100年的盐湖专用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教授交流,笔者没有一丝的拘束,我们的交谈过程始终充满的笑语。我们对老师研究的相关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采访结束了,但教授爽朗的形象却久久不能忘怀,萦绕脑畔。(刘伟)

寄语学子:在学习和工作中,干一件事情,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到最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