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余红发
,男,1981~1985年在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工程系混凝土及制品专业学习,毕业后自愿支边在青海省建筑建材科学研究所工作。1993年晋升为助理研究员,1996年破格晋升副研究员,1998年结束支边任务,在沈阳建筑大学材料学院工作,2000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2001~2004年在东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之后,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土木工程系工作,2005年怀瑾握瑜 厚积薄发
――访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余红发
隆冬的一个午后,北风呼啸,校园甬道旁梧桐树叶漫天飘飞,我与主编再次造访簇新明亮的十八号楼,采访了我院土木工
麻曾生蓬中
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正是由于这份坚持和努力,
实验经验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每次采访博导,笔者都不忘向博导们请教好的学习方法。当提到今日之所以在科研上较有特色的原因时,
抓住机遇 厚积薄发
当年与
1998年支边工作结束后,余教授回到了沈阳建筑大学任教,2000年国家推出同等学历考生报考博士的政策后,余教授又一次抓住了出现在他面前的机遇,考取了东南大学的结构工程博士,师从我国著名的混凝土专家、2005年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伟教授,并于2001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自己在科研上的能力,他完成的毕业论文得到了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赵国藩等9名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陈肇元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吕志涛教授等组成的论文答辩委员会认为,余老师的博士论文是“近几年难得一见的高水平的优秀博士论文”。他开发的“盐湖抗腐蚀混凝土电杆”正在国家重要工程中成功应用了100公里,他提出的结构混凝土使用寿命预测方法已经在青海盐湖钾肥二期工程、南京地铁和润扬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中成功应用。正是余老师高水平地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和优秀的博士论文,他今年在南京多家高校参与竞争“2005年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前期预研项目”时一举中的,获得40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成为我院土木工程系建系以来最大的一项科研项目。
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机遇,关键是能否把握住机遇,使自己不断取得进步,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
“诊断”盐湖混凝土
采访行将结束时,笔者与
众所周知国家正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等的建设步伐也已经大大加快。然而西部盐湖地区广阔,在其上兴建各种混凝土结构时,混凝土将会受到盐湖卤水环境的侵蚀,因此研究普通混凝土在盐湖环境中抗卤水冻蚀性与破坏机理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与
寄语学子:在学习和工作中,干一件事情,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到最好。
Copyright © 202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 江苏省 南京市秦淮区御道街29号 电话:+86-25-84892152 传真:+86-25-84891422 技术支持:梦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