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生天地  励志成长

简约为人 踏实工作

时间:2006-04-22来源:南航航空宇航学院点击:615

徐锦法简历: 1981~1985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陀螺仪表与惯性导航专业,学士学位;

1985~1988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导航与控制专业,硕士学位,硕士论文为"飞行器鲁棒自适应控制及其数模混合仿真"

1993 ~1996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模型旋翼机动飞行试验设备测控系统及实验技术研究"

1988~1991年飞行器系助教;

1991~1996年飞行器系讲师;

1996~2004飞行器系副教授;

2004~至今飞行器系教授;

2005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20007~028月赴美访问研究,从事3D仿真软件开发。

 

    阳春三月,到处是藏不住的生机盎然的春景,学校东华湖畔的垂柳不经意间已经抽出不少新枝,泛着一抹抹新绿,以特有的语言告诉人们春天的到来。美丽的明故宫校区在春天的装点之下空气里到处弥漫着轻松和欢快,也正是在这轻松的氛围中徐教授接受记者的采访。

这是东华湖畔航宇楼里一个简约的办公室,设施很简单,一张办公桌,几把椅子,几部电脑,一个书柜,很少多余的东西,可正是这种简约很好地契合着教授干练、朴素的个人风格,也正是在这个简约的办公室里,教授和记者聊起了他那不简约的点滴……

那时,风华正茂

教授求学深造的路很简单,因为他学士、硕士、博士学位都是在南航拿到的。1981年,教授考入南航,就读于自动化系。硕士研究毕业后进入飞行器系工作,一干就是近二十年,期间师从陶宝祺院士、高正教授取得博士学位。

教授在南航求学、工作二十余载,称之为一位老南航一点不为过。他经历了南航一次又一次跨越式的发展,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南航学子的风采,于是记者就问起了教授那个时代的南航学子的精神风貌。

忆起往昔岁月,教授就如同无意间邂逅了久违的老友一般,兴致颇高。教授饶有兴致地为记者讲述了他大学生时代诸多难忘的画面。在教授的描述中,一幅幅富有八十年代特色的黑白二色的画面在记者的头脑中不断闪过:风华正茂的青年人在一起讨论学习上遇到的问题,相互启发,共同进步;一众同学参加班级活动时,彼此之间共话深厚的同窗之谊,脸上洋溢纯真的笑脸……

关于学习

采访之前,笔者曾经大致的看过许多教授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学术论文,限于专业的隔阂,并看不懂其中的精髓,然而从中可以发现教授知识面广博、涉及领域众多。于是记者便请教授在学习方面给现在的学生们一些好的建议。

在谈及本科生的学习时,教授着重强调厚基础的重要性。他说实践固然很重要,然而本科生毕竟没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实践性的活动以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基础知识却是非常的重要。记者觉得这的确实一个很宝贵的建议,若是能够把基础打扎实,以后科研或者工作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就能得心应手。

计算机在当代的科研活过程中作用越来越大,因此记者向徐教授请教了关于计算机学习方面的问题。教授指出在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和计算机语言的基础上应该要学习一些关于计算机硬件、组成方面的知识,这样可以加深计算机工作原理的理解,也有助于对计算机的运用。

科研上的累累硕果

教授目前主要从事直升机飞行力学与控制、无人直升机实时分布式飞行控制、直升机仿真技术与虚拟实现、试验技术及仿真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教授对直升机飞行控制和飞行器建模有着很好的了解和掌握,对软件技术的发展有着深入认识和掌握,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多个项目的研究和开发,2000--2002年以访问研究身份在美国参与了美方公司的三维仿真软件和海军三维安全监视控制平台的设计和开发。近年完成和在研究的项目有:美国联合技术(UTRC)基金"基于神经网络的无人驾驶直升机飞行控制律设计与仿真",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满足ADS-33指标要求的直升机机动飞行力学与神经元飞控系统综合建模及仿真验证""无人直升机自主飞行控制技术及其飞行验证平台",航空基金项目"直升机仿真验模技术与机动飞行科目仿真"及某型号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等。在参与完成的直升机涡环边界研究中,自行开发研制了涡环试飞用的机载测试设备,该项目于2002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主要完成者,完成的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旋臂式模型旋翼机动飞行试验机"1996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聊起多年的科研工作,教授很谦虚,他觉得做科研工作要沉得住气,不能指望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一定要有耐心,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坐下去,就一定会有成果的。由此可见教授在工作上的踏实之风。

时间匆匆,与教授的交流很快进入了尾声,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是教授的平实,睿智还是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寄语学生: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