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光明网:无人机大赛包揽前三名,南航团队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2015-11-06来源:航空学院点击:55
    光明网安吉11月2日电(记者 蒲潇)在“中航工业杯”第三届国际无人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上,名为“暗流”的无人机流畅地完成了各种高难度动作,“高冷”的评委们纷纷起立鼓掌叫好。这款无人机就是获得创意赛大奖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南航”)作品。事实上,创意赛的前三名都直接被南航“承包”了。有九支参赛队伍的南航在三个类别的比赛中获得了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创意奖1项,获奖总数位列第一,可谓霸气十足。比赛结束后,南航团队向记者谈到了他们的一些心得体会。
    “这次成绩的取得,尤其是包揽前三名这样成绩,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总的来说,是南航实力的体现。这一方面是学校重视、精心组织的体现,另一方面是南航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果。”南航本届大赛的校内选拔赛专家组组长昂海松教授说。
    昂教授谈到,一直以来南航都很注重创新,不止停留于口头上,在组织上和机构上都抓的很紧。学校有一个科协,老师带领学生有组织地创新。不是抓一、两个人,而是普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他表示,这次参赛的作品是从校内百余件作品中,经过好几轮程序筛选出来的。每一道关都要专家来评审,有时候还请校领导。而且每件作品至少还要过10道关,从提出思想,到做出模型,到试飞,再到怎样论证,创新思想是如何发掘出来的,怎么样再提高。“我们是有组织,有指导,有提高地创新。”昂教授说,“每一次开会,专家组的老师们都会提很多意见。”  
    “开始我们选了十几个,最后忍痛割爱,只留了这几个。为什么评委看中我们的设计?最近太多人都在搞旋翼,我们拿出了更新的东西。”昂教授说,“今年是最好的成绩,不论以后拿奖与否,创新会一直做下去。”
“暗流号”的获奖是一种水到渠成
    “暗流号”无人机团队的指导老师,顾蕴松教授则将这个作品的成功看作是一种水到渠成。这个无人机上面所运用的技术,其实是他们空气动力学系研究了好几年的先进研究成果。“我们在前期做先进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有一次的事情给了我们很大的刺激。有些同行说,这个技术现在看来不过是花拳绣腿,你们就是发发文章,没有什么应用的可能。”顾教授说,“没有人重视我们的成果,因为大部分成果是在实验室阶段,怎么往实际方面用是我们考虑的。所以这次是一个水到渠成,我们把它用到这个飞机上去了。” 
    “为么我们要做流体推力矢量喷管?它对应的是机械式推力矢量喷管。国外最先进的战机就是用的机械式推力矢量喷管,它可以完成各种高级非常规的动作,但它有一个问题是动力系统装置增重很厉害,一般都会增加15%以上。另外它的喷管结构复杂,还有可靠性差,偏转速率低等不利缺点。”顾教授谈到。而他们做的流体推力矢量喷管,其喷管式固定的,无活动偏转板,这样就简化了喷管结构,也使重量降低。通过气流来改变方向,就不需要额外压力源,控制能耗极低,仅为主流能力的0.16%。它的偏转响应很快,有利于实现飞行姿态快速调整。“当时我们就想,能不能把它放到一个缩比的无人机上去做。”顾教授说。  
无数次失败后的成功  
    这些作品的完美呈现自然也离不开航模队学生的努力与付出。“暗流号”无人机团队的韩杰星每天要在12点以后才能睡觉,6、7点就开始在没有人的空地试飞无人机,睡眠时间很少。他还临场为飞机增加了紧急调头的动作。获得创意赛一等奖的“翔鹰”飞行器团队一开始总是摸不着规律,早期这个作品还险些夭折,经历了很多挫折,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才最终成功。这次在比赛中的出色表现,让赛前不被看好的它成为了一匹黑马。“它飞行的升力和推力完成靠翅膀的的运动来提供,难度非常大”昂教授介绍。获得二等奖的“枫影号”是从小就是小发明家的牛培行提出的构想。这款无人机起飞或巡航时,为无尾飞翼布局,降落时,可以像固定翼一样滑跑降落,也可在空中改变布局自旋降落。这是牛培行从落叶的姿态中得到的灵感。“主要解决了很多无人机降落困难的问题,也是摔了十几架后得到的结果。”牛培行说,“它目前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下一步还有更多工作要做。”
――转自南航新闻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