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清华大学陈海昕教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罗振兵教授、上海大学代钦研究员来我校交流访问

时间:2016-04-26来源:航空学院点击:1197
    应我校航空宇航学院空气动力学系吕宏强教授邀请,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航空宇航工程系陈海昕教授于2016年4月20日-21日来我校学术访问,并于4月21日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对面向工程应用的气动优化设计的一些认识”,吕宏强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应我校航空宇航学院空气动力学系顾蕴松教授邀请,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推进理论与工程教研室主任罗振兵教授、上海大学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代钦研究员于2016年4月20日-21日来我校学术访问,并于4月21日分别做了“零质量合成射流拓展技术”和“翼尖帆片对地面效应条件下机翼气动力和流动结构的影响”的学术报告。报告分别介绍了国防科技大学罗振兵老师课题组在合成射流激励器的研究进展及在航空航天散热领域方面的应用、上海大学代钦老师课题组通过水洞和风洞试验研究在“地面效应条件翼尖帆片对机翼气动特性和流动机理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并和师生进行了流体激励器和主动流动控制技术、机翼地效气动特性和流动控制机理等相关学术问题的交流和讨论,顾蕴松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在校访问期间,三位来访教授与我校顾蕴松、吕宏强、招启军、陈维建、刘学强和王成鹏老师一起就双方共同关注的实验空气动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的基础科研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开展了指导研究生和学术讨论等工作,就人员交流、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开展进一步的科研合作等问题与有关负责人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此次交流访问对于增强我校与清华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和上海大学之间开展学术交流以及合作研究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陈海昕教授1999年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是AIAA Associate Fellow,AIAA ABPSI技术委员会委员,AIAA PAW组委会委员,ASME会员,中国空气动力学会计算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总体设计分会、航空声学分会会员。担任SCI期刊ASM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Gas Turbines and Power副主编。在计算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设计与优化,飞机设计,叶轮机械流体力学,无人机系统研制等方面开展研究。主持自然科学基金、民口863、863-705、中航产学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等科研项目,参与或主持与GE、空客、西门子、IHI等的国际合作。以第一第二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讲空气动力学,高等空气动力学,航空概论,飞机制作实践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并指导学生航空创新实践活动。获航空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入选2010年全国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罗振兵教授,2000年、2002年、2006年分别获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学位,2003年获首届全军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2009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首届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首届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象,荣立二等功一次。现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推进理论与工程教研室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学科专家组专家,国家863某主题专家组学术秘书兼办公室副主任,中航集团特聘专家,《空气动力学学报》编委,科学出版社《气体放电与等离子体及其应用著作丛书》编委,第六届亚太航空宇航技术科学国际会议学术委员及分会主席,第九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主席,第十六届全国分离流、旋涡和流动控制会议执行主席,中国力学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及流动控制技术专题研讨会负责人。近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863项目5项、973项目2项、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资助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国家发明专利13项(第一发明人8项),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20篇,EI收录30余篇。研究方向为主动流动控制、组合推进、临近空间飞行器技术。
    代钦研究员,现任职于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研究兴趣为实验流体力学、海洋流体动力学、流体力学现代测量技术的开发应用,1998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三项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多项,参与韩国科学技术部国家实验室研究项目(NRL Program)和新加坡-MIT联合研究计划(SMART)的研究工作。目前开展的研究课题为机翼地面效应相关的流体动力特性与流动结构相关性机理的实验工作。现为《水动学研究与进展》《实验流体力学》《Journal of Hydrodynamics》杂志编委;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实验流体组成员;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流动显示专业委员会、测控专业委员会委员。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有8篇被SCI收录,3篇被EI收录。
 
航空宇航学院科研办
张金凤

2016.04.2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