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学院领导
学院机构
学院文化
历史沿革
学院分布图
系所设置
系所概况
飞行器系
结构工程与力学系
振动工程研究所
结构强度研究所
微纳器件系统研究所
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所
精密驱动与控制研究所
基础力学与测试系
人机与环境工程系
空气动力学系
航空航天交叉研究院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概况
双一流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江苏省优势学科
工信部重点学科
江苏省重点学科
学科建设工作组
师资队伍
队伍概况
院士
国家级人才
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专业介绍
教学成果奖
课程与教材建设
实践教学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
优秀生培养(培优班和...
教学改革与研究
教学运行工作
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教学成果
导师队伍
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指...
研究生教学主任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学生工作
学工动态
学工团队
教师发展
招生就业
本科生
本科生招生信息
本科生就业信息
硕士生
博士生
科学研究
科研概况
科研项目
科研经费
科研成果
学术交流
质量管理
保密管理
安全管理
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概况
联合办学
联合办学项目简介
联合科研
联合科研项目简介
申报指南
联合机构
联合实验室简介
联合研究中心简介
引智基地
国际会议
会议通知
会议举办申报流程
历次会议集锦
出国(境)交流
相关手续办理流程
教师交流
学生交流
境外专家来访
学术报告通知
引智项目
访问纪实
留学生
相关通知
留学生风采
平台基地
平台基地统计
国家级科研平台
国家级教学基地
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省部级科研平台
省部级教学基地
大型仪器设备
安全管理
学院级科研机构
党群工作
院党委委员
党建工作
党员发展转正公示
党内活动和支部建设
党员学习园地
团建工作
团内公示
青年风采
工会工作
文体活动
教工之家
工会福利
教代会/工代会
表彰奖励
院友社区
院友快讯
院友风采
院友捐赠
院友分会
院友联络员
管理文件
学院文件
学科建设管理制度
上级规章制度
学校规章制度
学院管理制度
人事管理制度
人才引进
师资建设
聘用(任)管理
劳资与社会保障
出国/出境管理
其他
本科教学制度
本科教学制度清单
上级规章制度
学校制度_教学建设规...
学校制度_专业与课程...
学校制度_教材建设与...
学校制度_实验实践教...
学校制度_优秀生培养
学校制度_学籍与学位...
学校制度_教学运行管...
学校制度_教学规范与...
学院管理制度
典型案例汇总
研究生教学制度
研究生教学制度清单
上级规章制度
学校制度_研究生招生
学校制度_研究生培养
学校制度_研究生学位
学校制度_学籍与研究...
学校制度_导师队伍
学校制度_研究生其他...
学院管理制度
科研管理制度
上级规章制度
学校规章制度
学院管理制度
学术交流制度
国际交流制度
保密管理制度
质量管理制度
实验室管理制度
上级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
学院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
上级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
学院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
设备及资产管理制度
上级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
学院管理制度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上级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
学院管理制度
下载专区
学科建设常用表格/流...
本科教学管理常用表格...
流程及要求
常用表格
研究生教学管理常用表...
科研管理常用表格/流...
各类合同办理相关表格
常用流程
各类合同范本
用印申请、事业单位法...
各类专利相关流程及表...
SCI、EI、CPCI数据库...
科研相关财务流程及表...
项目申请交流专栏
保密管理常用表格/软...
常用表格
常用软件
常用流程
质量管理常用表格/流...
设备及资产管理相关表...
学术交流相关表格/流...
安全管理常用表格/流...
消防安全管理常用表格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学院领导
学院机构
学院文化
历史沿革
学院分布图
系所设置
系所概况
飞行器系
结构工程与力学系
基础力学与测试系
人机与环境工程系
空气动力学系
航空航天交叉研究院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概况
双一流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江苏省优势学科
工信部重点学科
江苏省重点学科
学科建设工作组
师资队伍
队伍概况
院士
国家级人才
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学生工作
教师发展
招生就业
本科生
硕士生
博士生
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概况
联合办学
联合科研
联合机构
引智基地
国际会议
出国(境)交流
境外专家来访
留学生
科学研究
科研概况
科研项目
科研经费
科研成果
学术交流
质量管理
保密管理
安全管理
平台基地
平台基地统计
国家级科研平台
国家级教学基地
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省部级科研平台
省部级教学基地
大型仪器设备
安全管理
学院级科研机构
党群工作
院党委委员
党建工作
团建工作
工会工作
表彰奖励
院友社区
院友快讯
院友风采
院友捐赠
院友分会
院友联络员
管理文件
学院文件
学科建设管理制度
人事管理制度
本科教学制度
研究生教学制度
科研管理制度
学术交流制度
国际交流制度
保密管理制度
质量管理制度
实验室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
设备及资产管理制度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招贤纳士
下载专区
学科建设常用表格/流...
本科教学管理常用表格...
研究生教学管理常用表...
科研管理常用表格/流...
科研相关财务流程及表...
项目申请交流专栏
保密管理常用表格/软...
质量管理常用表格/流...
设备及资产管理相关表...
学术交流相关表格/流...
安全管理常用表格/流...
消防安全管理常用表格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学院领导
学院机构
学院文化
历史沿革
学院分布图
系所设置
系所概况
飞行器系
结构工程与力学系
振动工程研究所
结构强度研究所
微纳器件系统研究所
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所
精密驱动与控制研究所
基础力学与测试系
人机与环境工程系
空气动力学系
航空航天交叉研究院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概况
双一流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江苏省优势学科
工信部重点学科
江苏省重点学科
学科建设工作组
师资队伍
队伍概况
院士
国家级人才
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专业介绍
教学成果奖
课程与教材建设
实践教学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
优秀生培养(培优班和...
教学改革与研究
教学运行工作
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教学成果
导师队伍
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指...
研究生教学主任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学生工作
学工动态
学工团队
教师发展
招生就业
本科生
本科生招生信息
本科生就业信息
硕士生
博士生
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概况
联合办学
联合办学项目简介
联合科研
联合科研项目简介
申报指南
联合机构
联合实验室简介
联合研究中心简介
引智基地
国际会议
会议通知
会议举办申报流程
历次会议集锦
出国(境)交流
相关手续办理流程
教师交流
学生交流
境外专家来访
学术报告通知
引智项目
访问纪实
留学生
相关通知
留学生风采
科学研究
科研概况
科研项目
科研经费
科研成果
学术交流
质量管理
保密管理
安全管理
平台基地
平台基地统计
国家级科研平台
国家级教学基地
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省部级科研平台
省部级教学基地
大型仪器设备
安全管理
学院级科研机构
党群工作
院党委委员
党建工作
党员发展转正公示
党内活动和支部建设
党员学习园地
团建工作
团内公示
青年风采
工会工作
文体活动
教工之家
工会福利
教代会/工代会
表彰奖励
院友社区
院友快讯
院友风采
院友捐赠
院友分会
院友联络员
管理文件
学院文件
学科建设管理制度
上级规章制度
学校规章制度
学院管理制度
人事管理制度
人才引进
师资建设
聘用(任)管理
劳资与社会保障
出国/出境管理
其他
本科教学制度
本科教学制度清单
上级规章制度
学校制度_教学建设规...
学校制度_专业与课程...
学校制度_教材建设与...
学校制度_实验实践教...
学校制度_优秀生培养
学校制度_学籍与学位...
学校制度_教学运行管...
学校制度_教学规范与...
学院管理制度
典型案例汇总
研究生教学制度
研究生教学制度清单
上级规章制度
学校制度_研究生招生
学校制度_研究生培养
学校制度_研究生学位
学校制度_学籍与研究...
学校制度_导师队伍
学校制度_研究生其他...
学院管理制度
科研管理制度
上级规章制度
学校规章制度
学院管理制度
学术交流制度
国际交流制度
保密管理制度
质量管理制度
实验室管理制度
上级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
学院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
上级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
学院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
设备及资产管理制度
上级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
学院管理制度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上级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
学院管理制度
招贤纳士
下载专区
学科建设常用表格/流...
本科教学管理常用表格...
流程及要求
常用表格
研究生教学管理常用表...
科研管理常用表格/流...
各类合同办理相关表格
常用流程
各类合同范本
用印申请、事业单位法...
各类专利相关流程及表...
SCI、EI、CPCI数据库...
科研相关财务流程及表...
项目申请交流专栏
保密管理常用表格/软...
常用表格
常用软件
常用流程
质量管理常用表格/流...
设备及资产管理相关表...
学术交流相关表格/流...
安全管理常用表格/流...
消防安全管理常用表格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党委行政公告
人事公告
学生工作公告
科研学术公告
招纳贤才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中国科学报:用一个专业撬动一个行业――南航庆祝直升机专业创办60周年暨直升机专业发展高峰论坛侧记
时间:2017-11-01
来源:航空学院
点击:
34
2017年10月,中国直升机专业迎来60华诞。10月14日至15日,庆祝直升机专业创办60周年暨直升机专业发展高峰论坛在我校举行。活动的举办也受到了省内外媒体的关注,《中国科学报》、《中国教育报》和省内主要媒体对庆祝活动和高峰论坛进行了采访报道,并陆续刊发报道。10月31日,《中国科学报》以“用一个专业撬动一个行业”为题,对该活动进行了大篇幅报道,对我校直升机专业和国家的直升机行业进行了全景式报道,提升了直升机专业和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说起飞行器,也许首先进入您脑海里的是固定翼飞机,比如往来世界各地的客机和保卫国家领土的战斗机。但还有一种旋翼飞行器,它通过发动机驱动旋翼来提供升力将其举托在空中,那就是直升机。它是20世纪航空技术极具特色的创造之一,兼有军用和民用两大功能,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战斗、运输、巡逻、救援等多个领域。
60年前,我国唯一的直升机专业开设在了我国的大西北。如今,一甲子时光已过,我国直升机行业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现在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未来又将何去何从?日前,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的庆祝中国直升机专业创办60周年暨直升机专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这些问题被一一揭晓。
过去:道路坎坷前景广阔
故事要从1957年说起。
当时,我国的直升机专业诞生在西北工业大学,在创建初,这一专业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
“我们是从西工大的飞机设计专业选拔来的,20人成立了一个班。”在论坛现场,直升机专业首届毕业生许钟回忆道,虽然有了班级,但在当时我国航空工业相对落后、直升机专家又十分稀缺的情况下,师资也是一个问题,“学校就让1957届毕业生担任了第一批直升机专业的老师。”
如今,该专业首批教师郭泽弘虽已是耄耋之年,但对当时的情景却记忆犹新。他回忆道,最初只有7位教师,在一间面积不大的房里,靠几本苏联教科书,一群从未接触过直升机的师生就开始了这个崭新专业的起步。
“我们的老师很辛苦,因为要自己学好关于直升机的专业知识,还要教我们这些学生。大家学习到深夜12点是常有的事。”许钟说,纵然开始时条件如此艰难,空气动力学、结构强度等直升机专业相关课程却一科也没有落下。
1970年,直升机专业整体从西北工业大学迁至南京航空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身),至今,南航也是全国唯一设有直升机专业的高校。
“我们毕业时航空工业不太景气,但许老师却鼓励我们去航空主机所工作,不要因为嫌地区落后、待遇不好而放弃。”南航1997届学生、现任南航直升机系副主任高亚东说,老教师们对航空事业的热爱,给了学生们很大的启迪和鼓舞。
这种热爱,在航空工业直升机研究所副所长、总设计师邓景辉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1986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结构强度专业,后来又在南航直升机专业读了硕士和博士。在从事直升机研究设计工作的三十余年里,他经历了从设计员到专业副组长、组长、副主任、主任、专业副总师再到型号总师,又从科研副所长到研究所总设计师的职位变迁。
“在直升机这个广大领域里,广大青年可以大有所为。”回顾自己的经历,邓景辉直言,做技术要沉下心来,十年磨一剑,一招试锋芒。
现在:比肩国际先进水平
60年来,前后共有近3000名人才从直升机专业走出来,推动我国直升机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前30年为后30年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和技术基础。”谈到我国直升机专业60年的发展时,邓景辉说,“目前,我国直升机已经形成12个平台、60多个型号的直升机谱系,基本上满足了国防和国民
经济
发展的需要。”
据他介绍,从逐渐退出市场的一代机、二代机,到向用户交付使用的三代机,再到具备了自主研发、自主保障四代机的能力,国产直升机各种设备不断升级换代,寿命越来越长,性能越来越优,这些都是我国直升机行业几十年来的最大变化。
对于邓景辉所说的发展和变化,航空工业直升机总设计师,直-10、直-19总师、南航直升机专业1984届校友吴希明也表述了同样的看法。
“如今中国直升机领域的众多研制成果早已并肩国际先进水平。”吴希明举例道,中国首款7吨级民用直升机AC352是一个中外合作的成果,在研发过程中,不仅中外双方的研制比例达到了罕见的各占50%,就连该机型最重要的主旋翼系统也由中国负责设计制造。“这毫无疑问地体现出中国的直升机技术受认可的程度,而这只是中国直升机行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但直升机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却并非一帆风顺,其间曾多次面临国外的技术封锁。论坛上,航空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所长、南航直升机专业1990届校友洪蛟就与大家分享了他的一段亲身经历。
当时,武直-10研制进入了关键阶段,美国方面却拦腰一斩,封锁了关键的发动机技术,给中国武装直升机的制造带来了极大困难。面对如此困境,中国直升机人转换思路,对武直-10进行了全机减重设计以提高载重性能,并换装国产发动机,成为全世界空重比最好的直升机,同时也使国产发动机的性能得到了较大提升。
“我们不怕国外技术封锁,国外封锁我们什么领域,我们就能在什么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原子弹如此,氢弹如此,直升机发动机更是如此。”洪蛟感叹道。
未来:瓶颈期也是机遇期
尽管已经取得诸多成绩,但当前我国直升机行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国的直升机发展在未来十年会是一个窗口期。”吴希明认为,从纵向看,我国直升机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从横向看,还没有提升到可以打败国外竞争对手的地步,离做大做强的差距还很大,“如果这十年我国直升机不能形成产业规模化、用户规模化,一旦低空开放,就会被国外品牌挤出来。”
而要做大做强,首先就要实现直升机技术的突破。用洪蛟的话说,“现在老本都吃得差不多了”。
对于技术突破,邓景辉认为,应着眼于重型直升机、高速直升机等新型号的研发上,“比如汶川地震,大型吊挂设备的重量在13到15吨左右,只有重型直升机才能承载这样的重量”。
此外,在民用直升机发展方面,我国也有着巨大的需求,比如灾难救助、警用巡逻、护林防火等,但由于我国民用直升机发展较晚,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亟须树立国产民用直升机品牌。
“发展民用直升机产业要主动担当,抓住历史机遇。”洪蛟表示,中国产品要想在国际市场占领先机,就必须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在民用直升机领域,安全性和可靠性将是最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也是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
“当前伴随着我国低空的逐步开放,未来十年也是中国直升机行业的机遇期。”吴希明说,只有抓住这个机遇期,不断研发出有中国特色的直升机,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要想抓住未来十年发展的机遇,直升机专业人才当是重中之重。而对此,南航航空宇航学院院长夏品奇颇为自信:“今天,我们的教材和实践达到了与国际接轨的水平。”
此外,在理论、实践以及创新相结合的情况下,南航直升机专业人才培养也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比如去年8月,在美国直升机学会主办的世界大学生旋翼飞行器设计竞赛中,夏品奇指导的南航“AURORA曙光”团队与来自不同国家的19个团队角逐,最终获得冠军,这也是该项赛事首次由非美国团队获得。
目前,南航是全国唯一一所拥有本―硕―博完整培养体系的直升机专业的高校。60年来,南航参与了我国大部分直升机型号的研制,培养了众多直升机型号总师、副总师。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直升机、第一架无人直升机就诞生在该专业。
南航党委书记郑永安为首届直升机专业毕业生颁发纪念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