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航空航天技术创新学术系列学术报告

时间:2025-10-22来源:航空学院点击:922

绿色航空航天技术创新学术系列学术报告

(报告地点:明故宫校区18号楼529报告厅)


报告题目一:基于摩擦阻尼器的振动衰减

报告人:Ender Ciğeroğlu教授(土耳其中东科技大学副校长)

报告时间:2025年10月23日15:00

内容简介:

在工程系统中,机械振动是导致疲劳失效和产生噪声的主要原因。在各类减振技术中,摩擦阻尼因其独特的自适应特性脱颖而出:仅当振动幅值超过阈值时,摩擦阻尼才会发挥作用;而对于小幅振动,其则处于非激活状态。然而,摩擦具有非线性与不连续性,这使其数学建模与数值仿真面临挑战。

本次研讨会将探讨宏观滑移与微观滑移两类摩擦模型,重点分析它们对含摩擦阻尼结构动力响应预测结果的影响。此外,还将介绍包含接触界面相对运动类型(即一维、二维或三维)的扩展摩擦模型。针对含摩擦阻尼器的系统,采用谐波平衡法(HBM)在频域内建立其控制非线性方程,并介绍课题组前期研究中开发的多种先进求解方法,从精度、计算效率及对实际系统的适用性三个维度对这些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针对不同机械子结构开展的数值案例研究,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为机械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宝贵参考,此类机械系统可通过有意集成摩擦界面实现减振,进而延长部件使用寿命。

报告人简介:

Ender Ciğeroğlu教授于 1999 年、2002 年先后在中东科技大学(Middle East Technical University, METU)获得机械工程专业理学学士学位、理学硕士学位。随后,他于 2006 年、2007 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分别取得第二个理学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

2007 年起,他任职于中东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担任教职人员。2008 年至 2023 年间,他兼任该校 BİLTİR 中心副主任。2016 年,由土耳其发展部批准、土耳其战略与预算总局支持的 DİMER(齿轮、动力传动系统与振动研究中心)筹建项目启动,他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2024 年 DİMER 正式成立后,他被任命为中心主任。目前,他同时担任中东科技大学主管科研事务的副校长。

哲杰罗ğlu 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振动学、非线性振动学、摩擦接触动力学建模、燃气轮机(喷气式发动机)振动、齿轮动力学、结构动力学、微 / 纳米结构与碳纳米管振动及流固耦合等。他曾与国内外多家工业机构开展联合项目,还以项目负责人及研究员身份参与欧盟、土耳其科学技术研究理事会(TÜBİTAK, Türkiye Bilimsel ve Teknolojik Araştırma Kurumu)等机构资助的科研项目。

值得关注的是,他研发的燃气轮机振动分析软件已被喷气发动机设计领域的国际企业长期采用。此外,他在国际顶尖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期刊论文与会议论文(含合著),为非线性振动与动力学研究的理论发展及工业应用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报告题目二:基于摩擦阻尼器的振动衰减

报告人:Ilker murat Koc教授(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技术大学校长顾问)

报告时间:2025年10月23日15:40

内容简介:

为实现月球精准无损着陆所需的技术能力及可重复使用飞行器的需求,本研究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实验验证冷气推力技术的可行性。该技术需能支持自主飞行器完成高精度、无损伤的垂直着陆。为达成这一目标,研究团队设计并制造了一个仅以高压干燥空气为动力的自主垂直着陆平台,将其作为技术验证器。该原型机(含气体质量)总重 31.5 千克,采用轻质铝材与复合材料打造。平台的推进系统由四个特殊设计的超音速喷嘴构成,这些喷嘴适用于 3.2 马赫的气流工况,动力源自一个压力为 300 巴、容积 9 升的储气瓶。同时,一套任务专用的航电飞行计算机与定制控制软件,确保了平台具备完整的自主运行能力。

在地球重力环境下开展的实验测试中,该飞行器从 22 米高度释放,并依靠自主控制系统成功完成垂直着陆操作。此次操作证实,该系统能使飞行器以极低的终端速度着陆,且着陆后原型机的结构完整性未受破坏。研究结果表明,冷气推进系统是精准着陆操作的一种可行且可靠的解决方案。这一成果凸显了该技术对未来月球任务终端下降阶段的关键意义,也证明其在利用可重复使用着陆器、靠近现有基础设施开展安全作业方面的潜力。综上,本研究验证了一项基础性技术能力,为重新定义月球移动方式的战略性飞跃提供了支撑。

报告人简介:

İlker Murat Koç教授是伊斯坦布尔技术大学(ITU)校长顾问、软着陆国家中心执行董事,同时担任机械工程教授及该校机械工程学院院长。他的研究方向包括流体动力控制系统、冷气推进技术、振动阻尼、触觉传感以及仿生执行器 - 传感器集成。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师从阿德南・阿凯(Adnan Akay)教授获得博士学位,曾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里昂国立应用科学学院和罗马第一大学担任访问学术职位。

科奇教授牵头开展了 40 多个由国内外资助的研究项目,资助方包括土耳其科学技术研究理事会(TÜBİTAK)、土耳其中小企业发展组织(KOSGEB)以及阿塞尔桑(ASELSAN)、土耳其航空航天工业公司(TUSAŞ)、福特奥托桑(Ford Otosan)等大型工业合作伙伴。他近期的研究内容包括开发用于航空航天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动态扭矩传感器、高压比例针阀及六轴力传感器。他在伊斯坦布尔技术大学创立并领导了多个先进研究实验室,包括冷气推进实验室、智能传感器系统实验室、增材制造研究中心(EKAM),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伊斯坦布尔技术大学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过双边协议共建的先进智能结构与控制国际联合实验室。

科奇教授是多项专利的署名发明人,涉及压电能量收集、腹腔镜手术器械及汽车传感系统等领域。除学术领导工作外,他还任职于国家科技政策委员会,推动机器人定位与控制技术领域的公私合作项目。他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IMECHE)及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机电一体化分会会员,曾获伊斯坦布尔技术大学学术成就奖及多项国际研究奖学金。

报告题目三:形状记忆合金的粉末冶金及其应用

报告人:Abu Baker Bin Sulong(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

报告时间:2025年10月23日16:00

内容简介:

铜铝锰(CuAlMn)合金具备形状记忆合金(SMA)特有的性能 —— 在外界刺激(通常为热或机械应力)作用下可恢复原始形状,因此在先进应用领域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其中,铜基形状记忆合金因恢复力强、成本低廉且适合大规模生产,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最大潜力。

全球市场对微型零件的需求日益增长,推动了采用粉末注射成型(PIM)技术制备形状记忆合金的研究发展;粉末注射成型是一种用于制造复杂结构零件的主流制造工艺。本研究采用聚乙二醇(PE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硬脂酸(SA)组成的粘结剂体系,探究铜铝锰(Cu-Al-Mn)合金的粉末注射成型工艺。研究核心聚焦于优化喂料性能,以确保粉末与粘结剂混合均匀,减少注射成型过程中的偏析现象。

研究确定,理想的粉末装载量为 59%;在此条件下,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注射温度 125℃、注射压力 1.2 MPa、注射时间 8 秒),可制备出无缺陷的成型坯件。随后,对成型坯件进行脱脂处理,并在氩气气氛下分别于 950℃、1000℃和 1050℃下进行烧结,保温时间均为 3 小时。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的形貌分析表明:在 950℃和 1000℃下烧结时,合金未能实现充分致密化,这可能导致其力学性能不佳。本研究强调了实现优化烧结条件对改善合金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重要性,为通过粉末注射成型(PIM)技术规模化生产铜铝锰(Cu-Al-Mn)形状记忆合金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结论。

报告人简介:

Abu Baker Bin Sulong现任马来西亚国民大学(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 UKM)科学研究院院长、机械与制造工程系教授。2001 年,他毕业于日本岐阜大学,获机械与系统工程专业荣誉工学学士学位(BEng (Hons))。随后,他在日本茨城县 SMK 公司担任实习工程师一年,之后在马来西亚担任设计工程师两年。

2004 年 3 月,他重返校园继续深造,于 2008 年获得韩国世宗大学(Sejong University)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系先进材料加工实验室博士学位。目前,他承担机械工程专业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工作,曾担任《工程学报》(Jurnal Kejuruteraan)主编,该期刊被 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中的新兴资源引文索引(ESCI)收录。

苏隆教授现任马来西亚国民大学研究与仪器管理中心(CRIM)主任,研究方向聚焦于先进材料加工领域,重点研究复合材料与粉末冶金。2021 年,他荣获马来西亚科学院颁发的 “顶尖研究科学家奖”,曾牵头负责总金额超 800 多万马来西亚林吉特(RM,简称 “令吉”)的科研项目与计划。

根据 2025 年 7 月 Scopus 数据库统计,他已发表学术文献 316 篇,被引次数达 7760 次,H 指数为 43,其中近 200 篇论文发表于 Q1、Q2 区期刊。截至目前,他已指导 30 余名博士研究生毕业。个人曾获 2016 年 “青年研究奖”、2020 年 “学者研究奖”;其带领的研究团队分别于 2010 年、2011 年、2012 年、2018 年及 2020 年荣获 “优秀研究团队奖”;2024 年,其创新成果在马来西亚 Techplanter 创业大赛中斩获 Cardle 奖。

此外,他常受邀在各类国际及全国性会议中担任主旨演讲嘉宾、特邀报告人及发言人,并拥有马来西亚工程师委员会(BEM)认证的执业专业工程师资质。目前,他还兼任工程专业课程评审员、校外考官、科研项目评审专家及专业机构委员会成员等职。

报告题目四:井下钻井工程设计的非线性动力学

报告人:Marian Wiercigroch教授(英国皇家工程学会院士,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主编,阿伯丁大学教授)

报告时间:2025年10月23日16:30

内容简介:

讲座首先将阐释非线性世界的本质,从定义非线性与非光滑动力系统的基本概念入手。讲者将通过低维动力系统模型进行分析,并以弹性冲击振荡器这一典型模型为例,揭示非光滑动力学在振动冲击钻井等领域中表现出的内在复杂性。

在第二部分,讲座将聚焦于非线性动力学在工程设计中的实际应用,重点展示如何利用非线性相互作用来提升工程系统的性能。讲者将以其团队在能源领域的突破性成果——一种革命性的井下钻井技术为例,说明此类创新正是得益于对非线性动态世界的深刻理解与利用,而这在静态且线性的世界观下是无法实现的。

报告人简介:

Marian Wiercigroch教授曾在波兰、美国和英国接受教育,现担任阿伯丁大学(University of Aberdeen)享有盛誉的应用动力学领域第六世纪荣誉教席(Sixth Century Chair),同时也是该校国际知名的应用动力学研究中心(Centre for Applied Dynamics Research,简称 CADR)的创始主任。

他的研究领域为理论与实验非线性动力学,并将其应用于各类工程问题。维尔奇格罗赫教授著作颇丰,已发表 600 余篇期刊和会议论文,同时担任十余本同行评审期刊的编委会成员。他常受邀在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主题演讲和全会演讲,目前担任《国际机械科学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主编 —— 该期刊是力学与机械工程领域的顶尖期刊。

在阿伯丁大学,他以 CADR 主任身份领导一个大型研究团队;职业生涯中,他累计指导了 150 余名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并接待了来自全球的 100 余名长期学术访问学者。

他是新型专利钻井技术 ——“共振强化钻井”(Resonance Enhanced Drilling)的发明者,同时也是高校衍生公司 iVDynamics 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他在阿伯丁建立了独特的实验实验室,可用于研究机械系统中复杂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研究重点聚焦于能源产生领域。

Marian Wiercigroch于 2020 年获评 “苏格兰知识交流杰出人物”(Scottish Champion of Knowledge Exchange),并曾担任英国研究卓越框架(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s,简称 REF)2014 年和 2021 年评审专家(该框架负责评估英国的科研质量)。他获得过多项奖项与荣誉,包括 1994 年富布赖特高级奖学金(Senior Fulbright Scholarship)、2009 年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Fellowship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2013 年罗兹理工大学(Lodz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荣誉博士学位(DSc honoris causa);还先后被彼尔姆国立研究理工大学(2017 年)、巴尔塞罗研究所(2018 年)、燕山大学(2021 年)、宁波诺丁汉大学(2023 年)、哈尔滨工程大学(2024 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NUAA,2024 年)、浙江大学(2025 年)授予 “杰出荣誉教授” 或 “客座教授” 头衔。2025 年,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Fellow of the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