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2024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综合评审结果公示,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多功能轻量化材料与结构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卢天健教授团队完成的《多功能超轻多孔结构跨尺度力学设计理论》项目,综合评审建议等级为江苏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江苏省于2024年度首次设立自然科学奖,公示获奖项目仅52项,其中一等奖10项。卢天健教授团队项目为江苏省力学领域唯一一等奖公示获奖项目。
项目针对航空航天、大型舰船等高端装备结构轻量化和多功能化的迫切需求,以超轻多孔结构为研究对象,历经20年研究,从跨尺度理论建模、强非线性多功能设计、固液多相结构拓展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力学理论创新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应用于“载人飞航返回舱”;牵头开展大型舰船舰载机升降平台轻量化设计,舰载机出动效率大幅提升;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4年度省自然科学奖综合评审结果公示

项目完成人简介
卢天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特聘专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连续两期),111引智计划项目负责人(连续四期);美国哈佛大学工程科学哲学博士;现任多功能轻量化材料与结构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创始主任、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理事、MechanoEngineering创始主编、钱伟长创办的《应用数学和力学》主编,曾任剑桥大学讲席教授、教育部科技委数理学部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旗舰期刊Acta Mechanica Sinica主编。
卢天健教授立足力学,潜心研究30余年,长期活跃在学科交叉前沿,主要从事多孔固体力学、含液多孔材料力学等研究,在超轻多孔结构承力-功能一体设计方法、含液多孔柔性结构跨尺度多场耦合理论等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贡献,是该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和我国力学界第一个973项目首席,引领了超轻多孔结构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创建了随机/规则/混杂三代超轻多孔结构力热声理论体系,攻克了不同服役条件下孔径/形貌优化设计难题;基于多功能多孔结构提出轻巧承力功能一体超结构新概念,开辟了高端装备承力结构兼具质轻、体小、承载和功能于一体的强非线性优化设计新途径;破解长期未决的多孔固液界面效应国际力学难题,建立了修正Biot理论及含液多孔柔性结构跨尺度热流固电耦合理论。成果被用于解决载人飞船、大型舰船等对结构多功能轻量化设计要求极高的重点型号急需。出版理论体系明确的专著9部、教材3部,发表SCI论文424篇(含6篇ESI高引),其中固体力学旗舰期刊JMPS 21篇,24篇被Mat Sci Eng Rep等选为封面,SCI他引20000余次,谷歌引用41000余次(单篇超1100次、46篇超200次、H因子96);获授权发明专利70余件(含转化2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1)和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排1);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徐芝纶力学奖等;当选中国力学学会首届会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入选中国科协优秀论文、最具影响国内论文和最具影响国际论文各1篇。
(一审:史欣 二审:周琳 三审:董昊)
Copyright © 202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 江苏省 南京市秦淮区御道街29号 电话:+86-25-84892152 传真:+86-25-84891422 技术支持:梦蕾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