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超轻多孔材料和结构的多功能化设计理论及应用
报告人:卢天健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崇实书院院长)
报告时间:2018年6月26日上午9:30
报告地点:18号楼529报告厅
主办单位:科协、航空宇航学院
报告内容简介:
装备和结构的轻量化、减量化及多功能化是航天航空、机械工程、国防等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如何设计并构建具有高效承载、吸能、吸声、散热、流动传质等特殊功能的高孔隙率超轻多孔材料和结构成为相关研究的挑战性难题,其核心瓶颈问题包括重大目标需求牵引下的孔隙构型选择和设计、跨尺度多物理性能表征、多功能一体化构建和制备工艺等。
基于超轻多孔材料和结构的可设计性,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将力学与材料学、传热学、声学、生物医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提出“以多功能化为中心”指导超轻多孔材料和结构研究的学术思想,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建立了随机多孔、规则多孔、混杂多孔、含液多孔四大类多孔材料和结构的多功能化设计理论体系和性能表征方法,实现了超轻多孔材料和结构的规模化制备。本报告重点介绍:1)考虑孔形貌和尺度效应的超轻多孔材料细观力学、吸声、传热和流动传质理论体系,2)多孔材料和结构强韧化的跨尺度多组分耦合效应机制,混杂多孔结构新概念及其多功能化构型设计理论,3)含液多孔生物组织的热-力-电多场耦合理论及其应用。
报告人简介:
卢天健,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曾任英国剑桥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崇实书院院长、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多功能材料与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主任,任国际力学界最高学术组织 -- 国际力学联盟(IUTAM)--理事、大会委员会委员、固体力学评议组成员(全球共5名)等重要职务,兼任中国力学学会旗舰期刊《力学学报(英文版)》主编、中国力学学会 IUTAM工作组组长、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发展委员会委员、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专家组专家、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学会(AIMBE)会士等,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教育部科技委数理学部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西安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等。
卢天健长期致力于“超轻多孔材料和结构的多功能化基础和应用研究”,是我国在这一重要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和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他将力学与材料学、传热学、声学、生物医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历经20余年基础研究和工程实践,系统建立了多功能超轻多孔材料和结构的科学和技术理论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在相关领域分散和跟踪的研究状态,成果应用于航天航空、国防、能源等重要领域,成就显著。重要成果体现在10本中英文专著、5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Prog Mater Sci、10篇JMPS(国际固体力学标志性期刊)论文、2篇Adv Appl Mech(国际力学标志性丛书)及300余篇SCI论文中,SCI他引6000余次(近3年3000余次),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获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1项,获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和“最具国际影响力论文”各1篇。
卢天健治学严谨,作风正派,人才培养成绩突出。指导博士后16人,培养国内外研究生70余人,其中1人获杰出青年基金,1人获优秀青年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