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于2020年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该基地前身为创建于1952年的飞机结构力学专业,在张阿舟、范绪箕等老一辈著名力学家的开拓和引领下,不断探索与实践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1989年获首届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1997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成为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2006年“紧密结合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8年“依托优势学科构建与实践工程力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年工程力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集成学科优势 融汇产教资源 构建卓越工程师创新实践教育体系”获国家教学成果奖。
基地所依托的工程力学专业在结构动力学与控制、机械结构强度、振动利用与精密驱动、微纳系统力学、智能材料与结构等研究方向上具有重要和广泛的学术影响。该专业拥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如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航空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精密驱动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
在教师队伍方面,基地拥有20余位由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组成的一流师资。教学团队曾荣获2014年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四部委联合颁发的“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荣获2017年首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称号,2024年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2008年,工程力学专业率先在国内设立“钱伟长班”,制定并实施“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机制。目前,基地拔尖人才培养对象为工程力学“钱伟长班”学生,两个班,学生总数约60人。学校为基地制定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总体工作方案》、《工程力学专业“钱伟长班”培养工作管理办法》、《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经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文件,确定了基地的组织管理机制。基地由航空学院院长直接领导,下设1个办公室、3个系和10个教研室(实验室、研究所、中心),各基层教学组织负责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和相互间的教学交流。根据培养方案的知识体系,基地为每一个知识模块成立了高水平的教学团队,由两名资深教授担任责任人,并配备10-12名骨干教师,负责各模块的教学改革与相互衔接。在校、院、系三级教学督导组指导下,基地采取专家听课、学生评价、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多级评教机制,实现对教学质量的全程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