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通知二则
报告人1:江颖 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报告题目:界面水的亚分子级分辨研究
报告人2:李新征 教授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报告题目:凝聚态体系中一些由核量子效应诱发的新物性
报告地点:9号楼506会议室
报告时间:2018年9月28日中午(午间沙龙形式)
主办单位:国际合作处、科协、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航空宇航学院
报告人简历:
江颖,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3年获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2008年获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2006-2007年为德国尤里希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8-201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1月任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助理教授,2016年2月晋升长聘副教授,2018年2月晋升长聘教授。在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包括《科学》2篇、《自然》1篇、《自然》子刊6篇,被Science、Nature、研究成果曾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6)和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7)。受邀在美国物理学会年会、美国化学学会年会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40余次(包括3次大会报告和2次主旨报告)。担任Chemical Physics、Advanced Quantum Technologies等杂志的顾问编委和Chin. Phys. B、《科学通报》、《物理学报》、《化学学报》等杂志的编委,美国物理联合会中国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北京大学液氦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科院物理所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李新征,长聘副教授 2000年、2003年、2008年,分别在武汉大学物理系、中科院半导体所夏建白院士研究组、德国马普学会Fritz-Haber研究所Matthias Scheffler教授研究组获学生、硕士、博士学位。2008-2011年在伦敦大学学院Angelos Michaelides教授研究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2月加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主要从事凝聚态计算领域一些计算方法的发展与应用。2014年获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物理一处优青基金资助,2017年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目前,任J.Phys.: Condens.Matter杂志、Chemical Physics杂志、北大出版社中外物理学精品书系编委。
报告1简介:
水的很多奇特物性与水分子的氢原子有关,揭开水的奥秘需要在微观上表征水中氢原子的位置和动力学过程。然而,由于氢原子质量和尺寸都很小,利用传统实验技术很难对氢原子进行直接探测。近年来,我们发展了一套基于qPlus传感器的高分辨扫描探针显微术,使得我们可以同时在实空间和能量空间实现对水分子氢原子自由度的探测,为水科学的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在这个报告中,我将汇报如何在NaCl表面上实现水分子的亚分子级分辨成像和单键水平的振动谱(1,2),以及这些技术在二维冰(3)、质子转移(4)、核量子效应(5)和离子水合(6)方面的应用。此外,我也将展望这个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Nature Materials 13, 184 (2014).
Nature Communications9, 122 (2018)
Nature Communications 5, 4056 (2014).
Nature Physics11, 235 (2015).
Science 352, 321 (2016).
Nature,557, 701 (2018)
报告2简介:
有限温度下材料性质的模拟,依据玻恩-奥本海默近似,要求人们对电子结构和原子核的运动分别进行准确的描述。近年来,随着第一性原理电子结构计算方法的发展,电子的量子描述已达到相当的精确度,而与之相应的原子核运动却很大程度停留在经典描述的层次。该处理所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与原子核量子效应相关的诸多物性不能被描述。在该报告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的路径积分的分子动力学方法,用以在实际体系物性模拟中克服类似问题。利用该方法,我们从理论层面研究了核量子效应对氢键系统结构的影响[1-3]、高压下轻元素的相图与电声耦合光吸收性质[4-6]、金属表面氢原子扩散[7]、以及铁电-顺电相变问题[8]。如果时间允许,我们还会对一些与实验合作者(北京大学江颖研究组)共同完成的关于水在固体表面行为研究进行一些的介绍[9-12]。
关键词:路径积分, 分子动力学,核量子效应
参考文献
X.Z.Li, M.I.J.Probert, A.Alavi, and A.Michaelides, Phys. Rev. Lett.104, 066102 (2010)
X.Z.Li, B.Walker, and A.Michaelides, Proc. Nat. Acad. Sci. U.S.A.108, 6369 (2011)
W. Fang, J. Chen, M. Rossi, Y. X. Feng, X. Z. Li, and A. Michaelides, J. Phys. Chem. Lett. 7, 2125 (2016)
J.Chen, X.Z.Li, Q.F.Zhang,M.I.J.Probert, C.J.Pickard, R.J.Needs, A.Michaelides, and E.G.Wang, Nature Communications4,2064(2013)
Y. X. Feng, J. Chen, D. Alfe, X. Z. Li, and E. G. Wang, J. Chem. Phys. 142, 064506 (2015)
X. W. Zhang, E. G. Wang, and X. Z. Li, in review.
W. Fang, J. O. Richardson, J. Chen, X. Z. Li, and A. Michaelides, Phys. Rev. Lett. 119, 126001 (2017)
Q. J. Ye, Z. Y. Liu, Y. X. Feng, P. Gao, and X. Z. Li, to appear on Phys. Rev. Lett.
J.Guo, X. Z. Meng, J. Chen, J. B. Peng, J. M. Sheng, X. Z. Li, L. M. Xu, J. R. Shi, E. G. Wang, and Y. Jiang, Nature Materials 13, 184 (2014)
J.Chen, J.Guo, X.Z.Meng, J.B.Peng, J.M.Sheng, L.M.Xu, Y.Jiang, X.Z.Li, and E.G.Wang, Nature Communications 5, 4056 (2014)
X. Z. Meng, J. Guo, J. B. Peng, J. Chen, Z. C. Wang, J. R. Shi, X. Z. Li, E. G. Wang, and Y. Jiang, Nature Physics 11, 235 (2015)
J. Guo, J. T. Lue, Y. X. Feng, J. Chen, J. B. Peng, Z. R. Lin, X. Z. Meng, Z. C. Wang, X. Z. Li, E. G. Wang, and Y. Jiang, Science 352, 321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