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学院,欢迎您!

个人+团体赛双夺冠!我院学子在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连创佳绩

来源:航空学院 作者:张金凤 点击:2177 发布时间:2019-08-16 16:08:39

   近日,又一项喜讯传来,在第十二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我校学生连创佳绩。

    87-8日,理论设计与操作团体赛在清华大学举行。经过2天、3个项目,15.5个小时的紧张角逐,五名学生沉着冷静,全力以赴,巧妙运用所学理论,发挥团队创造力和协作精神,高质量的完成各项要求,最终荣获大赛唯一的特等奖,同时取得我校和江苏高校历史最好成绩。

本届团体赛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共同主办。

根据个人赛成绩,组委会遴选了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45所高校代表队参加。   

    据悉,在6月举办的个人赛中,我校航空学院的廖紫默和董旭歌,分别以全国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绩,荣获个人赛特等奖(全国个人赛特等奖共5名)。

    同时,我校成为下一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以及理论设计与操作团体赛的出题以及承办方。在这样的好成绩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跟随晓南一起去看看吧!

 

    坚持不懈,方得崭露头角

    在这次的力学竞赛中,老师和同学们都遇到了种种困难,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在筹备比赛的过程中,有些同学的材料力学还未学完,同时还需要跨校区参加培训,张剑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们为这些还未学完课程的同学讲解梳理了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点,有的同学去江宁答疑不方便,我们就在本部也安排了老师。”

    个人赛特等奖获得者董旭歌说道:力学竞赛考察范围很大,题的形式和思路也不落俗套,这就需要对课程内容本身有很深刻的理解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用积极的态度,去直面备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在不懈的努力与坚持下,终于迎来了个人赛,即使是准备的十分充分,意外的小状况也总是不期而遇,在走进考场答题的三个半小时里,廖紫默第一题便险遭滑铁卢,好在他及时跳过,等到后面完成得差不多来再回头细看,才发现原来是少读了一个条件,便三两下解决了。

凭借着扎实的基本功和优秀的心理素质,廖紫默以全国第一的优异成绩,一举斩获个人赛的特等奖,廖紫默还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刷一百道题不如理解一个命题,相比于一味的埋头刷题,通过用心做一遍推导来理解其背后的思维方法,理解了其本质的思想再回过头来翻书,那就是不一样的感觉了。”

 

    历经千辛,摘得佳绩连连

    在个人赛结束后,迎来的便是将在暑期举行的团队赛,由航空学院基础力学与测试系的唐静静,王开福,姜云鹏等8位老师组成了团体赛的指导教师团队。在选拔参赛选手的过程中,令指导老师们十分欣慰的是,廖紫默和董旭歌等在个人赛中表现十分优异的选手,希望继续参加团体赛。

    经过重重选拔,五人团队终于确立,76日开始对入选同学制定并进行了,为期30天的专门强化培训,参赛同学不畏高温酷暑,认真积极努力,对各个训练专题的成败得失,进行及时总结和反复改进,坚持细节决定成败的科学理念,在较短时间内迅速积累了制作经验,并提高了竞技能力,每一个难关都令人十分难忘,无论是初遇它无从下手时的抓耳挠腮,还是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攻克之后的欣喜若狂,廖紫默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起在备赛中的种种难忘经历。

    前一天晚上直到凌晨4点才做理论计算得出的最优设计方案,第二天又一个人从中午做到凌晨4,最后终于完成了一个想不投进目标都难的攻城塔,至今回想起来依然激动人心,还有历经十几个小时完成的承重木塔等等……”

    谈及辛苦备赛的过程,指导老师唐静静也不无感动地说道:我们选拔出来的同学们的个人能力,特别是理论分析能力是非常强的,对于要求完全不同的团体赛而言,经过几次培训之后同学们也能很快的调整状态,积极投入到比赛的准备过程中,在朝九晚五的培训过程中,同学们不断挑战着自己的能力,甚至有时候晚上加班加点也只为攻克一个难题,这也是令我们老师十分感动的地方。

    与往届不同的是,今年团体赛的第二天,是一个长达九个小时的制作项目,“制作指南车”,这对同学们的精力、体力和忍耐力,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最终,同学们顶住了种种压力,以优异的成绩胜出。

    三天的比赛结束后,同学们以绝对的优势力压群雄,拿到了理论设计与操作团体赛的第一名,实现了历史的突破,因此下一届力学竞赛将在我校举行。

指导老师唐静静这样说道我们学校将负责下一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以及理论设计与操作团体赛的出题以及承办,这对我们来说是压力更是荣誉。

    这样一场比赛,不仅是知识和团队的比拼,更是意志力的较量,参赛的同学们又有怎样的感想呢?

 

廖紫默

我们所做的准备、所付出的心血、与所贯彻执着的热诚,得到了最真实的反馈,而其中点点滴滴亦将成为我们团队成员、指导老师们脑海中一段美好的记忆。

董旭歌

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在一个团队中如何能够各司其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才是更为关键的问题。

焦重熙

就我自身而言,这场比赛的收获要远大于特等奖本身的。在这场比赛中,我练出了手工加工误差不超过1mm的制作水准,解决了许多平时不曾思考过的力学问题,也结交了许许多多的良师益友。

聂连瑞

制作的过程真的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尤其当你制作的东西达到了功能要求,那种满足感仿佛就要从心口溢出来似的。

朱航标

在这近一个月的培训当中,我也疯狂过:有一段时间每天过着“997”的生活,早晚往返于两个校区,白天在航空馆培训,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但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荣誉是光环,亦是压力,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与勤奋,才能一路披荆斩棘,让我们为他们点赞!

 

文字:田晨鹤

编辑:陈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