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凌晨1时43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四十九颗北斗导航卫星,这颗卫星也是北斗三号IGSO轨道,也就是倾斜地球同步轨道的最后一颗星,标志着该轨道的组网顺利完成。
IGSO轨道是名副其实的北斗“独家”轨道,在国际上,无论是GPS,还是格洛纳斯等导航系统,都没有设计该轨道的卫星部署。随着北斗三号IGSO轨道卫星的完美收官,北斗系统的全球组网,也正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这位接受央视采访的北斗三号卫星系统的总设计师也是我们“南航造”呢,他就是我校86级校友陈忠贵。
在去年的12月,陈忠贵总师曾回到南航校园,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震撼的校友总师思政公开课《北斗导航卫星》。在授课中,陈忠贵总师全面回顾我国北斗卫星导航从一号至三号的发展历程,系统讲述了我国在卫星导航系统领域的技术沿革与重大创新成果。如今北斗导航系统实现了组成卫星的单机产品100%国产化,核心元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成为了继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洲Galileo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之后第四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预计在2020年左右,覆盖全球。
心向航天启新程 求学南航梦终成
“南航就是每一位青年学子人生选择与事业发展的北斗星。”本科原是矿山机械的陈忠贵出于对航空航天梦的向往,在工作几年后辞去了工作,选择报考了南京航空学院的数理力学专业,师从朱明教授从事多体动力学研究。“南航的学风非常严格,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的要求特别高,考试不含糊”,这是陈忠贵回忆读研学习生活时印象最深的事情。他还记得自动控制这门课程,“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还会找谈话,帮助同学分析原因,举一反三。”正是在这样的严谨学风与潜心育人的专业教师,使他在读研期间及时弥补了专业基础的差距,也为后期的工作发展奠定了根基。
在朱明老师的指导下,陈忠贵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主要就是做多体动力学新型建模理论和分析软件开发,在毕业论文撰写中,他有了更多机会接触航天这个领域,而在当时,航天最缺的也正是从事动力学、热学等基础学科研究的专业人才。正是这样的机缘,陈忠贵天然地与航天之间形成了默契的关联,在毕业后毅然选择了航天五院,这个他孜孜以求、热爱不已的领域。
披荆斩棘铸国器桃李不言传薪火
作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的亲历者,陈忠贵见证了北斗背后是八万“北斗人”,日以继夜、呕心沥血的付出与攻关。囿于西方的技术壁垒与苛刻的合作条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诸多核心技术方面需要自主攻关,研制周期紧,任务重。2007年4月14日,我国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颗卫星是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计划中的第一颗组网卫星。按照国际电联的相关规定,北斗二号导航系统必须在七年之内完成卫星导航信号在轨向地面发播,否则就取消导航频率的优先使用权,需要重新申请频率和开展相关国际协调,将失去了我国发展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最佳机会。
面对紧迫的研制任务,时任卫星副总设计师的陈忠贵带领团队改进集成测试验证方法,一周“5+2”、每天“白+黑”,奋战8个月,最终在国际电联规定日期前成功完成了卫星的发射和信号开通,为北斗二号卫星系统建设进程快速推进提供了保障。
而相较北斗二号,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的功能要求更多、指标要求更高、健壮性要求更强、可用性可靠性要求更高。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系统功能性能的跃升,是北斗三号论证团队面临的问题。作为北斗三号卫星的总设计师陈忠贵,带领着研制团队一次又一次地查资料、对标准、建模型、做布局、编方案,最终形成了一系列满足各方不同需求的技术论证报告,为北斗三号的推进打下了基础。
自力更生创伟业唯实创新谱新篇
正如习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震耳发聩地指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在国外的技术封锁下,要建成我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就只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作为北斗三号卫星的总设计师,陈忠贵更是在既有技术基础之上,带领团队刻苦攻关,勇攀高峰。他曾充满自信地指出,“北斗三号系统的核心就是以更高精准,更高性能服务全球”,让中国的北斗也是世界的北斗。这份自信不仅来源于他对建成北斗卫星全球导航系统的坚定信念,更来源于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在若干技术领域的创新超越。目前,北斗三号卫星在RDSS服务、广域增强服务、全球短报文服务、搜索救援服务等方面都形成了鲜明的北斗特色,并在系统信号性能、系统传输和测距性能、星载原子钟性能、关键产品和元器件国产化等方面实现了对国外技术的局部领先。
让中国的北斗也是世界的北斗,是他对卫星导航事业矢志不渝的事业目标,也是他和团队对我国航天强国事业的铮铮誓言。展望未来,他更加希望能够建设服务全球、重点突出、富有特色、局部领先、平稳过渡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基准时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