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学院,欢迎您!

系列学术报告会通知(宋汉文教授、宣传伟、汪振兴、王磊副教授)

来源:航空学院 作者:史欣 点击:308 发布时间:2024-05-11 14:04:22

系列学术报告通知一:

报告题目:模态分析:回顾与展望

报告人:宋汉文 教授(同济大学)

报告时间:2024年5月12号(周日)上午8:40-11:10

报告地点:南航科技园二楼c209

报告内容简介

  设计是艺术还是科学?是否可以这样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设计工作的科学性迅速在增长。模态分析理论,特别是近年来在电子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刺激下形成的实验模态分析或称模态识别技术,是当前动强度领域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这是张阿舟先生为《机械模态分析》中文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5)写的序,大久保信行所著日文原书出版于1982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D. J. Ewins所著《Modal Testing: Theory and Practice》初版于1984年(2000年第二版),由美国SEM学会主办的《IMAC: International Modal Analysis Conference》国际会议创办于1982年,这标志着振动模态分析技术的初步成熟和蓬勃应用。本文简单回顾了40多年来实验模态分析学科在国内的传播和研究发展,并进行了展望。

报告人简介

宋汉文,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教授。现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监事,上海市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1988-1991年硕士师从太原工业大学杨庆佛教授,开始认识模态分析;1993-1996年博士师从上海交通大学傅志方教授,系统学习模态分析;1996-1998年博士后师从复旦大学王文亮教授,深入研究模态分析;2024年初退休,反思审视模态分析。1999-2023年曾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常务理事;模态分析与试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结构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随机振动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力学学会理事兼振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等。


系列学术报告通知二:

报告题目运载火箭气动弹性问题与载荷设计

报告人宣传伟(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报告时间:2024年5月12号(周日)上午8:40-11:10

报告地点:南航科技园二楼c209

报告内容简介

  运载火箭是航天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空间军事开发应用的能力和水平。新一代运载火箭技术要求箭体具有更轻的结构重量、更高的运载能力以及高可靠性。这使得结构柔性增大,气动弹性效应越来越显著,对箭体载荷精细化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运载火箭地面坚立状态风载荷和跨音速抖振两类典型气动弹性问题介绍了工程背景、当前解决方法以及面临的挑战。另外,运载火箭飞行试验载荷测量是载荷精细化闭环设计不可或缺的一环,对运载火箭飞行载荷测量方案尤其是飞行状态箭体工作模态辨识方法进行了介绍,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分析说明了当前箭体载荷闭环设计的重点与难点。

报告人简介

宣传伟,男,1990年生,博出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固体力学专业。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飞行器气动弹性力学,先后发表CFD/CSD 多场耦合数值计算及气动弹性风洞试验等方面学术论文多篇,参与飞行器流固热多场耦合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现就职于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从事新一代“低成本、高效率、高可靠”运载火箭空气动力学设计、结构动力学设计及载荷设计等相关工作。近年来,先后获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青年科技论文奖、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青年创新奖、“岗位能手”等称号。


系列学术报告通知三:

报告题目直升机旋翼系统实测载荷与寿命预测技术研究

报告人汪振兴(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报告时间:2024年5月12号(周日)上午8:40-11:10

报告地点:南航科技园二楼c209

报告内容简介

  飞行载荷测试是为获得直升机零部件疲劳定寿所需载荷谱实测载荷数据而进行的大型飞行试验。每个试飞科目有对应的起飞重量、重心、高度位置要求,不同的飞行状态对应不同的飞行参数。首先基于统计学方法研究载荷的分布规律与分散性,基于95%置信度给出细分状态下实测载荷的分布区间。然后利用有限的实测载荷及飞行参数数据建立直升机旋翼系统飞行参数识别模型,实现直升机飞行状态的自动识别。最后基于神经网络算法建立各飞行状态下飞行参数-飞行载荷识别模型,结合直升机动部件的疲劳强度分析方法,从而实现直升机旋翼系统动部件的单机寿命预测。

报告人简介

汪振兴,男,30岁,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固体力学专业。2019年于直升机所强度设计部桨叶强度室参加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直升机动部件强度设计、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直升机结构试验技术、直升机动部件寿命预测等。工作以来先后参加过军科委基础加强、旋翼专项等课题研究。




系列学术报告通知四:

报告题目结构动态载荷识别的非概率集合理论方法研究

报告人王磊 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报告时间:2024年5月12号(周日)上午8:40-11:10

报告地点:南航科技园二楼c209

报告内容简介

  动态载荷信息是结构进行动力学优化、可靠性评估及健康监测等研究的重要输入条件。受限于服役环境和技术条件,直接测量飞行器结构上的动态载荷通常难以实现,对载荷状态进行简单预测往往也无法反映突发情况。近年来,结合己知的结构系统特性和测量的动态响应信号进行外部载荷反向识别已成为有效手段,相关研究取得显著进展。本报告以航空航天先进飞行器结构的载荷设计需求为出发点,以典型飞行器结构的动力学系统为研究对象,考虑外部载荷、物理模型、测量响应中的多源不确定性因素,开展结构多特征动态载荷识别的非概率集合理论方法研究,形成了非完备信息下动态载荷在时域-频域-空域内的集合边界辨识模型,旨在为我国先进飞行器的动态载荷在线识别问题提供可行的理论方法。

报告人简介

王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欧盟玛丽居里学者,飞行器结构强度系党支部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飞行器结构可靠性、结构优化设计、力学反问题、振动与噪声控制等。近年来在CMAME、IJMS、MSSP、SAMO、IJNME等计算力学与结构优化领域著名期刊,以一作/通讯身份发表SCI论文60余篇,SCI他引1500余次,多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各1项,ZF、JKW、KGJ等国防项目近10项,获GF技术发明三等奖一项。现担任SCI期刊《Structures》、《Journal of Vibration Engineering & Technologies》、《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等多个SCI期刊编委。2022年荣获北京市科协首都前沿学术成果奖,2019-2023连续四年入选Elsevier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