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HKYH-ZGTZ-20170511)
鉴于我院在2017年5月9-10日校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中发现的测量设备及过程设备管理工作的不足,特做出如下整改通知,请各质管体系内项目组核对/补充附件测量设备及过程设备台账相关信息(附件1、2),于2017年5月15日前回复表格电子版至,并将相应标贴粘贴到位,5月16日-30日国资处/学院将组织检查;
一.测量设备GJB 9001B-2009定义:为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物质或辅助器械或它们的组合。
二.过程设备:项目运行过程中需要的各类设备的总称,广义上测量设备也是过程设备。
三.南京市上级检定/校准部门清单:国防科技工业3211二级计量站、国防科技工业3213二级计量站、国防科技工业第一计量测试研究中心南京计量所、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南京市计量监督检测院等。
四.测量设备管理要求:
1.对于军口/国防项目,测量设备应优先送至国防计量站进行检定/校准;
2.标贴:除了上级检定部门检定的合格标贴外,还需粘贴国资处发放的“GJB”标贴(蓝色)及“合格”/“准用”/“限用”/“停用”标记;标贴不足部分应尽快至院科研办(A18-513)领取;
l “合格”标记――绿色,用于检定/校准合格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含有编号、有效期、检定员)
l “准用”标记――绿色,用于没有法定检定规程而按有关规定进行校准病校准合格的测量设备;
l “限用”标记――黄色,用于测量设备部分功能得到确认并检定/校准合格的测量设备;
l “停用”标记――红色,用于设备损坏、检定/校准不合格、超过检定/校准周期或其他原因暂停使用的测量设备;(含有编号、时间)
3.对于检验和生产共用的测量设备,用于检验前由检验人员对设备的主要技术性能进行校准或校验,确定满足使用要求后方可使用;
4.当计算机软件用于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测量时,应确认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确认应在初次使用前进行,并在必要时予以重新确认;
5.没有检定(校准)合格证或超过检定(校准)周期的监视和测量设备不能使用;
6.自检测量设备:对于自制监视和测量设备若无国家检定规程的,或计量部门无法检定的测量设备,可由设计人员编制校准规程;校准规程应符合JJF(军工)2-2012《国防军工计量校准规范编写细则》,经项目负责人签字批准后实施;
7.部分测量设备仅有校准证书/检测报告:默认有效期为一年;检测设备的准确度应高于被测设备的准确度,被测产品与测量设备之间的测量不确定度比满足4:1的要求;不满足时应经过分析论证,并提出合理解决方案;因此测量设备用于试验、研制工作前,应填写《航空宇航学院监视与测量设备校准证书、测试报告使用确认书》(空表见附件3);
8.新购置的测量设备也需检定/校准;
9.测量设备清单:应与试验大纲、研制方案、试验报告等文件中提到的测量设备清单一致;表格中各列信息应补充完整,并信息准确;其中专业类别可参考附件5:十大计量器具类别;
l 对于已使用完毕的测量设备,应填写与使用时间相对应的周期的检定/校准记录;
l 对于将要使用的测量设备,如还未检定/校准,可先填写测量设备基本信息(固定资产号、登记时间、名称、型号、编号、厂商、停用),待使用前检定/校准后,再补充检定/校准信息;
五.过程设备管理要求:
1.需制定维护保养要求(分一级、二级、三级),并保留维护记录(含时间、操作人签字、操作内容等信息),其中三级保养需制定保养计划;可参考附件4:Q/17A(CX)15-2015《基础设施管理程序》
2.制定定检规程(包括定检周期、要求、涉及测量设备等),保留定检记录;
3.标贴:粘贴“GJB”标贴(蓝色),悬挂合格卡/停用卡(粉色);标贴不足部分应尽快至院科研办(A18-513)领取;
4.过程设备清单:应与试验大纲、研制方案、试验报告等文件中提到的过程设备清单一致;各列信息应补充完整。
院科研办/质保办 张金凤 2017.05.11
附件1:航空宇航学院 监视和测量设备台帐_2017.05.11
附件2:航空宇航学院 过程设备管理台帐_2017.05.11
附件3:航空宇航学院 监视与测量设备校准证书、测试报告使用确认书(空)
附件4: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Q/17A(CX)15-2015《基础设施管理程序》
5.1.4设备维护保养
5.1.4.1电子、电气仪器设备的保养
a)各使用单位应对电子、电气仪器设备进行自校工作;
b)应按要求通电;
c)要经常保持清洁,使用完要及时断电;
d)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要及时断点并报修;
e)保养应做好记录。
5.1.4.2机械加工设备的保养
a)一级保养:由操作人员进行,平时确保设备清洁、润滑、安全,预防故障和事故的发生;
b)二级保养:以操作人员为主,维修人员配合,每季度保养一次。对于大型贵重设备(十万元以上),则以维修人员为主,操作人员配合,每半年保养一次。做到设备清洁、润滑良好,减少设备磨损,排除设备缺陷,清除事故隐患。二级保养要做到清内脏,油路通、油窗亮,操作灵活、运转正常;
c)三级保养:各单位制定计划,以维修人员为主,操作人员配合,做到局部恢复精度,满足使用条件,达到合格标准。
附件5:十大计量器具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