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五弦
林清玄,台湾高雄人,今年已有50岁。最初注意接触到他的文章是高中时语言老师给我们读的他的一篇散文,散文的名字已经记不清楚了,但内容即主旨却清晰可现。这篇文章是谈女人的化妆问题的。因为我是男孩,所以对女人的化妆之技巧当然是一窍不通。但林清玄的这篇散文,却使我对化妆的最高境界产生了顿悟。他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妆”,也就是说精心化过的妆是应该真实自然的,让人根本看不出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当我听老师读完这篇散文时,随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认真而仔细的体味这其中看似浅显,实则深邃的哲理。
后来自己便去买林清玄的书来看,才发现林清玄的散文的佛学意蕴很是浓重,宗教色彩成为他散文独特的个性色彩。我看过余秋雨、刘镛、龙应台等等不少名家的作品,但是从未有一个像林清玄这般,将佛教的事理引用到文章中来。
在他的一本散文集的封面上我看到了他的照片――留着中长发,中等身材,长相很一般,甚至可以说其貌不扬。后来我又在贝塔斯曼购得他的一本有声书,他的话语声音低沉,缓缓道来,给人的感觉超然而沉稳,用来读他自己的散文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听林清玄在自己的有声书CD里将他的名作缓缓地读出来,语调是那样的从容不迫、平和自然,仿佛超越了这人间一切的世俗,抛开了那尘世中所有的丑恶与邪念。当时我并不清楚他这样的气质是如何形成的的,想是天生如此,性格使然。可后来又发现,如果多注意别人对林清玄的介绍和评价的话,就会了解到他这样卓而不群的气质来源于何处了。原来他是个在家修行的佛家弟子――一名已经皈依了的居士。
作为一位居士,林清玄的散文多以佛学的某一教义为依托,借以引申,作为立身处世的指南,在一台湾名人楼肇明为其散文集所做的续中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话:“宗教不尽然从头到尾全然是精神麻醉剂,科学、艺术、政治、爱情、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往往在最高形式的层面上与宗教相遇了。文学和宗教的关系不是河水不犯井水, 说穿了讲,散文创作中的“精神家园”感,其实是一种艺术深层次上与宗教等高的极限。”可见佛教理义的皈依, 与文学孜孜不倦的追求,水乳交融般的合二为一,构成了林清玄散文鲜明的特色。他把佛性从外部世界植入内心,使之灵魂化,将宗教情结还俗到日常生活中,让读者在读他的散文时倍感亲切自然,沁我心脾,舒服异常贩贩贩
林清玄的佛教意蕴较浓的散文多以菩提为名的,菩提在梵文中指的是大彻大悟后获得的智慧,正如唐朝神秀禅师偈中所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林清玄在散文中写道:尽管是生活在繁华的都市,但‘我们都是菩提树, 拥有的土地虽少,努力仍可看见广大的天空贩贩贩渴求着明彻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不被污染的水, 以及一点点有良知的关心。’林清玄所秉承的处世态度是:“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对于争名逐利的人间世相,他采取一种清高孤傲的姿态,并用手中的笔作着超然的审美观照。他在作品里时时赞颂的菩提树实际上是一种净化了的人性象征,这样的思想使得每一个细细品味过他的文章的读者都对自己的生活开始了思索,并且会去尽力追求美好,而不是被世间丑恶污染。
面对熙熙攘攘的喧嚣都市景观,他写道:“我们如果能回到自我心灵的真正明净,就能拂拭蒙尘的外表,接近更美丽单纯的内心里,面对自己是这样, 面对一座城市时不也是这样吗?贩贩贩我们的明净可以洗清相互的冷漠和污染, 同时也可以洗涤整个城市。”正是有了这样的感悟,身处嘈杂的闹市,林清玄仍然能保持内心的平和宁静,所以我们才能从他的字里行间、从他的语调中感受到那么强烈的静稳与安然。
追求超越物质世界的个人心灵世界,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是林清玄做人的特色, 也是他散文的特色。正如他在《清欢》这篇文章中所写到的那样:“生在这个时代,为何‘清欢’如此难觅。眼要清欢,找不到清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的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如果你要享受清欢,唯一的方法就是守住自己小小的天地,洗涤自己的心灵,因为我们拥有愈多的物质世界,我们清淡的欢愉就日渐失去了。”
在我阅读了大量的林清玄的散文之后,确实有一种心灵得到净化,情绪得以安宁的感觉,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后,潜下心来,认真的读读林清玄的散文,这无疑是对我们的情感与心灵世界的一次雨露滋润。[周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