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师资队伍  院士

陶宝祺院士

陶宝祺1935.1-2001.3),智能材料结构专家。江苏常州人,1957年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一直在我校任教,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南航智能材料与结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他还是“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他是我国航空智能材料结构研究的开拓者,结构测试专家。他提出了结构强度自诊断自适应理论和方法,发明的强度自诊断自适应智能结构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对复合材料结构损伤监测与控制意义重大;提出了机翼和旋翼自适应可变翼型的原理与方法,解决了旋转工况下多种测试信号和高压功率信号的非接触式同步传输技术关键,对智能旋翼的研究有重要价值;著作《智能材料结构》是国内第一部论述智能材料结构理论和应用的专著;主持创建的智能材料与结构部级重点实验室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他拓宽了测试与记忆元件研究领域,发明、研制了多种新型传感元件,可反复使用的弓形应变计获国家发明四等奖,腰型微压传感器获日内瓦国际发明镀金奖,研制成功疲劳寿命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主持完成了“直六”整机结构等10多项大型工程应力测试项目。他还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培养40名博士和10名博士后,共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160余篇。


赵淳生院士

赵淳生(1938.11-,机械工程专家,湖南衡山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1984年获法国巴黎高等机械学院工程力学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机械结构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战略顾问、“国家地方联合超声电机工程实验室”主任、“南京航达超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振动、测试与诊断》学报主编、国际IWPMA组委会成员。

 代表著作:《机械振动参数识别及其应用》(合著,科学出版社,1989)、《超声电机技术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7)、《Ultrasonic Motors: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Science Press Bejing and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nerg2011);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其团队研制的超声电机已在国防装备、嫦娥-3、嫦娥-4和多种卫星上应用;共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2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四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级国防专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奨1项。曾荣获江苏省首届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2014,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美国 Virginia Tech.“能量收集材料和系统中心(CEHMS)”颁发的“超声电机技术杰出贡献奖”和获由IWPMA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Piezoelectric Materails and Applications in Actuotors)颁发的“压电超声电机领域内的终生成就奖”。201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


郭万林院士

郭万林1960.10-),力学家,陕西眉县人。1981-1991获西北工业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我校纳米科学研究所所长,纳智能材料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199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9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澳大利亚国防科技组织专家中心专家、德国马普金属所、美国内华达大学访问教授。

面向飞行器安全和智能化的需求,长期从事飞机结构三维损伤容限和低维功能材料力电磁耦合和流固耦合的力学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三维弹塑性断裂理论和飞机结构三维损伤容限设计方法,构建了低维纳米材料结构力---磁耦合的物理力学理论体系,发现了一系列纳米材料的智能特性和能量转化新原理,拓展了动电理论,提出了水伏效应的概念。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徐芝纶力学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因对宇航结构完整性耐久性和纳米力学的持续贡献获ICCES Eric Reissner Award2014—2018年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已培养博士40多名,包括杰青、优青、全国(学科)优博获得者和提名获得者1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