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生天地  励志成长

略读唐诗与宋词

时间:2006-04-09来源:南航航空宇航学院点击:41

略读唐诗与宋词

唐诗宋词元曲,在我的印象中总是浑然一体的,只要一个出现,另外两者必紧随而至。或许这就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相辅相成,异中存同。而唐诗和宋词对我来说,更有如神圣的仙子,让我不敢以玩味的态度去批判。

作为中国的小学生,都应该有过这样的经历:即使你对一首唐诗一无所知,可你还要被逼着把它背得滚瓜烂熟,因为这首诗肯定是考卷上的填空题。一首好好的诗被拆得支离破碎,然后再拿出来为难我们。这样好吗?暂且不作评论,因为我的话题是诗。于是我们就这样把唐诗塞进了我们的脑袋。直到大了以后,才知道那一首首诗的背后,竟积淀了诗人多少的情感。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诗仙李白在豪情万丈中挥洒着自己的苦闷。我不知道该用何等华丽的字眼来描绘他,因为李白就是李白。他在幻想和现实之间挣命,既有千般万般的无奈,又有人所不及的超脱。他的悲壮,是用生命谱写的绝响,他的无奈入木三分使人心酸。“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水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

下有绿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当我初看到这首诗时,竟无知地以为李白原来是这么一个自怨自艾的人。我看到了他表面的哀伤,却不知这竟是一个戍边将士年轻的妻子绵绵不绝的思念和惆怅。那,这是怎样一种撕心裂肺的哀伤啊!李白的高妙竟被我的无知践踏得面目全非。“长相思,摧心肝”,惟有李白,才能刻画出这凄凉的唯美。

《诗品・悲慨》有云:“大风卷水,林木为摧,意苦若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会,大道日往,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台。”李白的悲慨,是一种生命力强悍的壮士之怒。他用自己的愤怒与悲慨铸就了一种澄明之美,在世俗中涤炼着自己的罡气,用誓不低头的气概理直气壮地承受人们的仰望。这就是李白,这就是李白唐诗的精彩。

再谈宋词。曾经什么都不懂的我以为唐诗和宋词应该是一种文体吧,只不过是一个形式稍微整齐一点,而另一个凌乱却别出心裁。宋词却不声不响、潜移默化地向我证明了她独特的魅力。

初识宋词,是因为爱上了婉约派的华丽和忧伤。“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一个亡国之君无助的呐喊,可又有几人能听到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满地黄花堆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种愁情,丝丝入扣,勾起我无限的惆怅。宋词就这样,一点一滴打动我的心,不时地触动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于是我在词的深处看到了柳永的柔情,李煜的无奈,李清照的温婉,还有作为中华儿女的浩然正气与忧国忧民。或许正是这种浩然正气,才使词有了质的充盈,才使词可以长久留在中国文化的花园中。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尔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同样是愁,却愁出了一个英雄的壮志未酬,投国无门。辛弃疾金戈铁马的苍凉雄壮将词渲染成一种爱国忧民的亮色。同样让我豪情万丈的还有岳飞那首《满江红》。那是一首英雄无声的赞歌,不是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精忠报国,不仅仅是刻在肉体上的几个字,更是英雄建在我心中的丰碑,即使它被奸佞蹂躏得体无完肤,但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在中国文化的路上,我遇到了苏轼。刹那间,我被震惊了。因为苏东坡的豪放,他的坦然,他的大气,他的大智。大江东去的浑厚,水调歌头的柔然,无不体现着一个智者的独特见解。“竹杖芒鞋轻胜马”,在罢官后却如此优游自得,这样的优雅恐怕也只有苏轼能够做得到。所以我丝毫没有抵抗就陷入了东坡的涡流,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唐诗和宋词都曾造就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二者难分优劣,各有千秋。但现代社会使人们记住了芙蓉姐姐却忘记了唐诗宋词这些优雅文化的存在。这是不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呢?唐诗宋词到底还能走多远?

但原中国文化的精髓不会在我们的手上流失……  (红河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