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师资队伍  国家级人才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时间:2019-03-08来源:航空学院点击:19562

胡海岩

胡海岩1956.10-)力学家,上海人,1988年获南京航空学院工学博士学位。此后留校任教,现为我校航空学院教授、博导,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我校校长,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在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结构碰撞振动理论及其应用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出版著作《Dynamics of Controlled Mechanical Systems with Delayed Feedback》(Springer-Verlag)等5部,发表期刊论文162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国防科技工业先进工作者”等。兼任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科学出版社《非线性动力学丛书》主编,《振动工程学报》副主编,《动力学与控制学报》副主编等多项学术兼职。


郭万林

郭万林(1960.10-),力学家,陕西眉县人。1981-1991获西北工业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我校纳米科学研究所所长,纳智能材料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199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9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澳大利亚国防科技组织专家中心专家、德国马普金属所、美国内华达大学访问教授。

面向飞行器安全和智能化的需求,长期从事飞机结构三维损伤容限和低维功能材料力电磁耦合和流固耦合的力学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三维弹塑性断裂理论和飞机结构三维损伤容限设计方法,构建了低维纳米材料结构力---磁耦合的物理力学理论体系,发现了一系列纳米材料的智能特性和能量转化新原理,拓展了动电理论,提出了水伏效应的概念。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徐芝纶力学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因对宇航结构完整性耐久性和纳米力学的持续贡献获ICCES Eric Reissner Award20142018年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已培养博士40多名,包括杰青、优青、全国(学科)优博获得者和提名获得者10多名。


王在华

    王在华(1964.01-),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博士,德国科隆(Köln)大学和斯图加特(Stuttgart)大学的Alexander von Humboldt Research FellowKöln大学洪堡基金访问教授。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三个主流SCI期刊的Associate Edit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furcation and Chaos (2012-2017), Meccanica (2015-), ASME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Nonlinear Dynamics (2017-)。长期从事时滞系统稳定性与非线性动力学、分数阶动力系统与控制等研究。作为中方负责人,主持中国-匈牙利政府间科技交流委员会项目2项。在德国Springer出版社英文著作(第二作者)1部,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编著(第一作者与独著)2部和教材1部(第一作者)。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200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袁慎芳

    袁慎芳(1968.01-),江苏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博士;曾任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芝加哥分校、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访问教授,现任欧洲结构健康监测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结构健康监测与预测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航空学会结构健康监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航空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航空学会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期刊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副主编,ASME Journal of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Diagnostics and Prognostics of Engineering Systems,Journal of Frontiers in Aerospace Engineering、航空学报(中、英文版)、仪器仪表学报编委。长期从事智能结构及健康监测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973专题、国家863、国防基础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国家重点型号工程项目及欧盟第7框架国际合作项目。先后在日本、西班牙、美国获得JFC2005大会奖、2016欧洲结构健康监测最佳论文奖、2017世界杰出结构健康监测年度人物。成果先后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发明二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获国家软件著作权7项,出版专著2部,其中2007年作为单一作者,由国防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航空结构健康监控技术的专著《结构健康监控》。发表文章近300篇,其中2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先后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江苏省333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先后获得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奖、全国巾帼发明者、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卢天健

  

卢天健(1964.10-),祖籍福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11引智计划项目负责人。美国哈佛大学工程科学哲学博士、香港大学机械工程哲学博士;曾任剑桥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委数理学部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多功能材料与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主任。现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多功能轻量化材料与结构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力学学会旗舰期刊Acta Mechanica Sinica主编、中国力学学会国际力学联盟(IUTAM)工作组组长、IUTAM理事、IUTAM大会委员会委员、IUTAM固体力学学科评议组委员、IUTAM大会提名委员会委员、Elsevier出版集团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轻质多孔金属结构和含液多孔柔性材料的跨尺度多场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成果,是该领域的著名学者。创建了尺度效应和孔形貌影响下随机/规则多孔金属结构的力/热/声理论体系;提出了异材填充金属点阵构建混杂多孔结构的新概念及其多功能一体化设计方法;建立了皮肤和水凝胶等含液多孔柔性材料的跨尺度多场耦合理论。成果被系统应用于新型舰船等重大重点工程研制,效果显著,填补了多项空白。出版9部中英文专著,发表300余篇SCI论文,其中12篇JMPS(国际固体力学标志性期刊)、5篇ESI高被引论文,23篇被Mat Sci Eng Rep、Adv Funct Mater、Small等选为封面,SCI他引7404次(单篇最高338次,16篇超百次,H因子51),获授权发明专利50项。以第一获奖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个人荣誉。


王立峰


王立峰(1977.12-)教授,河北唐山人,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副院长、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先后到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从事合作研究。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SCI期刊Acta Mechanics Sinica等7种期刊编委。

主要从事纳尺度系统动力学,航空航天结构动力学研究。发表期刊论文106篇,其中SCI论文86篇,被他人引用1300余次。2009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作为第五完成人获得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入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201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张助华


   张助华(1983.06-),江西都昌人,2004年和2010年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先后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12年赴美国Rice大学开展博士后合作研究。现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级人才办公室副主任、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2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主要研究方向为纳尺度物理力学,先进结构材料。主持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已发表论文130余篇,被SCI他引6000余次,入选2020和2021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曾获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2021)、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二等奖(2020)、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13)等学术奖励。现任Int. J. Smart Nano Mater.副主编,Acta Mech. Sinica、《固体力学学报》等5个中英文期刊的(青年)编委,中国力学学会物理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微纳米力学工作组组员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