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一个下午,我收到了空气动力学系吕宏强老师的一个微信,给我发了一张铁锤子的照片。当我还在思考这个锤子有什么特殊意义时,他又发来了一条消息。“张老师,这是我们大二金工实习的作品。一把锤子!我们给每把锤子上都刻上了自己的学号。你看,现在这把锤子上仍然能够看清我的学号:20!”
锤子上依然清晰可见的学号
这样一把锈迹斑斑的锤子,让吕宏强老师产生了无限的感想。很多年来,制作锤子都是南航固定的金工实习项目,是所有南航学生的共同回忆。他告诉我,这把锤子是他们有生以来自己手工制作的第一个金工产品,过程十分艰辛与不易。当时还是个冬天,在南航的小红平房里,手都冻得生了冻疮。纯手工的操作让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们感到非常吃力,很多女同学甚至都磨破了手。很多过程常常需要两名或两名以上同学共同完成,这时候男同学便会主动地和女同学组队,帮助她们进行打磨。整个金工实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真诚指点,一起分担压力,分享喜悦,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精神。最终“铁杵磨成针”,从粗糙的金属块体到轮廓分明的锤头,从切割打磨到刻字完成,一凿一砌,都承载着他们的独家记忆,也为他们打上了“团结、简朴、唯实、创新”的南航烙印。毕业十多年后,当他们重新回到学校的时候,很多记忆都已模糊了,唯独金工实习期间制作小锤子这件事,每个人仍都刻骨铭心。
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打磨出一把“小锤子”,并不单单是一个枯燥重复的体力活,而是对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工匠精神”的一次深刻体验。一把小小的锤子,要历经千锤百炼才能成型;一个人,也要不断历练、孜孜以求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对很多南航学生来说,这种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给他们日后学习、工作的每一段成长经历带来了重要影响。
绵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姜洋回忆起金工实习,仍然感触颇深,制作小锤子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她将自己的小锤子又翻了出来,锈迹斑斑但仍被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她告诉我,她曾一度认为自己无法做出这样一把像样的小锤子,但是她依然按照老师的指导,一步步坚持了下来。她发现,原来只要自己真正动手,耐心认真地一步步做好,再复杂的事情也会完成解决。打磨小锤子的训练磨练出来了她绝不气馁的性格。毕业后,她换了几个岗位,每一个岗位都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但是对于她而言,做每个岗位都是类似的,曾经觉得无比困难的小锤子最后都可以自己做出来,工作中还有什么挑战是
能克服的呢?金工实习的小锤子是她校园生活中最无法忘怀的记忆,也成了她不断挑战自己的一个开端。
随后,我又去拜访了36405班的陆永定老师。陆老师已经毕业了近50年,当我问起他小锤子的故事的时候,他居然还完好无损地保留着,并拿出来给我展示。36405班的许多同学也同陆老师一样,至今还保留着当年自己亲手做的小锤子。毕业后,不少同学都分到了航空工厂或者飞机制造公司。他们投身航天事业,正如做小铁锤一样,精益求精地对待每一件工作,认认真真地完成每一个步骤。“这是他们在上海飞机制造厂的部分同学的合照。人人都是南航的工匠!”陆老师自豪地说。几十年来,南航涌现了一批像黄领才、陈忠贵、吴希明、吴光辉、林左鸣等杰出校友。他们怀揣家国情怀,数十载埋头钻研,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为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大国重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从建校开始,金工实习就伴随着南航的学子们,培养出了一批基础扎实、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学生们在南航体验到了最纯粹的“工匠精神”, 学习到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态度。现在,这门通识工程实践课也与时俱进,从最初的机械设备总厂的教育科,到现在的整建制直属单位的工程训练中心,从最初的全手工打制,到现在的车铣磨床钳锻以及数控车床软件编程和智能制造。
“短短几天的金工实习让我们体验了人类的工业发展史:第一天你还是个前工业化时代的农民,为了磨平一个铁块罹患腰间盘突出,第二天开上了机械工具,十分钟就能完成昨天一天的活儿。第三天你掌握了数控铣,敲敲键盘就能工作,第四天体验了3D打印,人类的未来都在你眼前了。”
如今的南航工程训练中心,仍保留着穿工人制服进行工作实习的传统,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如此要求的训练中心。一批又一批南航学生们依然身着制服,在这里做着金工实习项目。从手工制作自己的小锤子开始,这里将是他们培养工程意识,传承工匠精神的起点。一把小锤子,承载着“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校训精神,激励和劝勉一代又一代南航人勤奋探索,周知万物,不断拓展知识领域;乐于奉献,改造世界,实现经世济民的远大理想。锤子的形状逐代更迭,制作流程和工艺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但南航脚踏实地、简朴唯实的工匠精神却一锤定印!这些南航小工匠们将从南航走出去,不负韶华,矢志报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成长为服务于国家需求的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