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中国科协第185次青年科学家论坛在我校召开

时间:2009-02-18来源:航空学院点击:301

 2008121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的中国科协第185次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功召开,论坛主题为“近空间飞行器的智能传感与执行”。

本次会议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张建辉教授和朱孔军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杜志江教授、中科院电工所的刘俊标博士担任执行主席。会议旨在探讨空间飞行器智能传感器与执行器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进展,交流智能传感器与执行器的强辐射、近真空、高低温差技术应对方面的新思想、新技术、新进展,明确国内近空间飞行器智能传感器与执行器发展现状,为加速我国在这一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青年科学家成长搭建平台。会议内容涵盖近空间飞行器智能传感器与执行器的先进材料技术;耐高/低温传感器与执行器技术;抗强辐射、耐真空传感器与执行器技术;快速、准确、可靠、安全度高的传感器与执行器技术;无磁场(隐蔽)传感器与执行器技术;微纳米智能传感器与执行器技术。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湘潭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东南大学、苏州市职业大学、中科院上海硅所、中科院电工所等21个单位的48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近空间飞行器是指能够在近空间(20千米100千米)飞行的一种飞行器,其飞行高度处于现有飞机的最高飞行高度和卫星的最低轨道高度之间,在空间上是两者有益的补充。与其他飞行器比较,近空间飞行器的优势在于工作环境安全,目前世界上现役作战飞机和防空武器都无法有效攻击这一高度的飞行器。同时,它无需进行轨道飞行,飞行范围广阔灵活,能够提供比近地卫星更灵活、便捷、低成本的信息和武器平台。如此诱人的应用前景,使得近空间飞行器引起了航空技术强国的重视,并已成为航空航天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前沿。然而,由于近空间众多苛刻条件与未知环境因素,使得近空间飞行器成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研究对象。从目前的公开报道来看,全球都还处于近空间飞行器的概念探索阶段。近空间环境的特殊性给近空间飞行器带来了亟待解决的新的难题和挑战,包括各种新型材料的研究和制备技术,新型材料的应用技术,高/低温、强辐射、真空条件下的传感器与执行器技术等研究方面。

    为了及时了解国内各知名科研院所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共同交流和探讨大家所关注的有关近空间飞行器所涉及的各种智能材料,传感技术和驱动技术的新进展、新思路,来自祖国各地的青年科学家们进行了精彩的报告和热烈的讨论。在智能材料方面,探讨了仿生自愈合热防护材料、磁电复合材料、聚合物有机压电材料、弛豫铁电陶瓷的压电性能、压电复合材料、压电陶瓷材料,水热法在压电陶瓷制备中的应用、以及热障涂层与空间控温材料等。在智能材料应用方面,探讨了传感技术和驱动技术,包括压电材料在智能传感与驱动中的应用、人工肌肉(IPMC)在作动器和传感器上的应用、特种MEMS传感器及其集成技术、双框架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技术、微纳操作关键技术、磁致伸缩位移执行器、压电直线电机、超声电机、无阀压电泵,以及教育部四轮三轴月球车等。

与会的青年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发展近空间飞行器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种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技术、智能传感和驱动技术等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目前,对于许多智能材料的应用以及传感和驱动技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比如,形状记忆合金对敏捷的机动飞行而言,带宽(响应时间)不够大(快);电活性高聚物(电致形变材料)驱动力的能级不够高;电动液压驱动器技术成熟,但结构很复杂,且变换速度较慢,重量和体积很大。由于国际上近空间飞行器技术总体上还处于关键技术攻关和演示验证阶段,而且受到国外技术壁垒性的制约,这些就决定了国内研究近空间飞行器的科研单位必须进行科技创新,团结协作,发奋图强,勇于开拓,尽快尽好地把我国的近空间飞行器技术建设为国际一流水平。

本次会议通过相互交流和探讨,丰富了青年科学工作者们对“近空间飞行器的智能传感与执行”这一科学领域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的认识和了解,加深了彼此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加强了参与与国外同行竞争的意识。在新的世纪里,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国作为世界航空航天大国之一,也应当及早重视和开发近空间空域,在研制近空间飞行器上有所作为,由政府进行组织和部署,实施大科学计划,将近空间飞行器的研制作为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抓。

 

航空宇航学院

科研办公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