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采集  博士点

博士点――工程力学

时间:2011-09-02来源:南航航空宇航学院点击:823
1、学科概况
20世纪60年代初,著名力学家张阿舟在我校开始招收结构强度和振动方向的研究生,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工作。70年代中后期,原航空工业部在我校重点投资,建设了专用实验室,配置了一批较为先进的设备,建立了结构振动研究室和结构强度研究室。1981年,首批获得固体力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获得振动、冲击与噪声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后,在原振动、冲击与噪声学科和固体力学学科基础上建立了本学科。2000年学校院系调整后,陶宝祺院士创建的智能材料与结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并入本学科,更强化了本学科的优势。本学科现是国家重点学科,设有“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在老一辈学科带头人张阿舟、朱�懋、樊蔚勋、陶宝祺等带领下,本学科在结构振动分析与控制、复合材料结构力学、结构试验技术、智能材料结构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获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各种重要奖项,成果已被应用于某国家重点工程。

2、优势与特色
本科学始终瞄准国际上工程力学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前沿,以力学理论为基础,以航空宇航科技为依托,以创新成果推动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为宗旨,具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及多学科交叉等优势和特色。本学科现有工程动力学理论及应用、振动控制与振动利用、大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工程结构力学和智能材料结构五个主要研究方向。其中,工程动力学和振动控制与利用两个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成果,并被应用于型号工程;基于弹性波理论的超声电机技术研究已实现从原理样机到产品化,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以先进飞行器为背景的智能材料结构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居国内领先水平;工程结构力学方向在三维破坏力学、复合材料结构耐坠分析、飞行器结构完整性评估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成果已被用于国家重点型号研制中。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将结合我校承担的S863项目、国家重点型号研制和国防预研任务在理论和应用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其中居国内领先水平的航空智能材料结构研究将向实用化跨出一步,处于前沿领域的纳米力学研究可望取得突破。

3、学科队伍
本学科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院士1名、特聘教授2名、教授22人、副教授15人、中级职称11人、实验室人员6人。队伍结构合理,已基本完成了学科带头人的新老交替,一批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迅速成长起来。著名的振动工程专家赵淳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海岩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郭万林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受聘为本学科的“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裘进浩受聘为“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许希武被授予“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4、科学研究与条件
本学科现有工程动力学理论及应用、振动控制与振动利用、大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工程结构力学和智能材料结构五个主要研究方向。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通过“十五”以来重点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目前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飞行器结构力学与控制”。“十五”以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5项、面上项目50余项,并完成了许多国防科研项目,研究经费累计达6000余万元,目前在研经费2000余万元,充分显示了本学科在国内的前沿地位。
5、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完善的培养机制,确保能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的完成人才培养任务;一批优秀的博士和硕士毕业后充实到了国防建设和国家建设的前沿科研队伍中。2003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一篇,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一篇。2004年通过了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的验收,2005年江苏省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验收,更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的条件。
 
6、学术交流
本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因此而有多个国内学术组织挂靠在学校,是全国性学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的挂靠单位。经常性的组织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会议。代表我国振动界组织了本学科多次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和全国性学术会议。每年都有一批专家学者参加本学科的各种国际学术交流。
 
专业名称] 工程力学                     博士点(√)硕士点(√)
专业概况] 工程力学是力学与现代工程科学技术交叉发展的一门力学分支学科,已成为航空与航天、机械、自动化技术、材料与加工、电子与信息、土木等国防与国民经济建设工程科学的基础;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体现了多学科交叉发展和相互促进,以及力学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中的基础性和必不可少的作用。
工程力学学科始终瞄准国际上工程力学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前沿,以力学理论为基础,以航空宇航科技为依托,以创新成果推动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为宗旨,不断吸收其他力学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来充实自己,更好地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并提炼出新思想、新原理和新方法,具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及多学科交叉等特色。
 [研究方向]
(1)    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高维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与计算,非线性振动的控制与利用,非线性气动弹性与控制,信息和生命科学中的非线性动力学。
(2)    先进材料和结构的力学与控制:工程问题的力学建模和计算机仿真,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分析,先进材料结构的力学与控制先进材料的力学行为,先进材料结构的三维破坏力学,板壳结构非线性分析。
(3)    复杂结构动力学与控制:结构动力学分析与试验,结构动力学仿真与虚拟设计,复杂结构的监测与诊断,复杂结构的振动控制,动力学反问题。
(4)    结构强度和完整性评定:结构损伤容限与耐久性,结构断裂、疲劳、损伤与寿命评估,结构完整性评定技术,全寿命安全保障与控制,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结构生存力评定技术。
(5)    智能材料结构与控制:智能材料结构力学建模与计算机仿真,智能结构振动主动控制与噪声抑制,自适应机翼与智能旋翼,力学量测试技术。
(6)    振动、冲击、噪声:机械结构模态分析与实验,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虚拟样机设计技术,机械振动状态监测诊断与控制,机械结构动态设计分析与试验一体化技术,微型机械结构动力学,超声电机技术。
(7)    工程问题的力学建模与仿真:工程结构数值仿真与计算力学,(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制造中的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固体力学行为的跨尺度计算,生物力学与仿真。
(8)    工程结构测控与分析:工程结构计算机测控与分析技术,工程结构的无损检测与评估,复合材料实验力学。
 
主干课程]
博士学位 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第一外国语(英语),高等工程应用数学,现代分析及其应用引论,非线性动力学,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多体系统动力学,航空结构强度分析,疲劳与断裂力学,纳米力学,高等复合材料结构力学,结构分析中的数值方法,结构耐久性与损伤容限,结构可靠性理论,实验力学与现代量测技术,振动中的反问题,智能材料与结构, 工程结构动力学与控制, 随机信号分析, 结构试验技术等,以及其它相关工程学科课程。
硕士学位 自然辩证法与邓小平理论,英语,矩阵论,数值分析,数学规划,数理统计,分析力学,应用非线性动力学,固体力学基础,结构动力学,变分原理与有限元素法,测试技术与传感器,振动测试与数据处理,纳米力学,多体系统动力学,结构疲劳理论,断裂力学及其应用,网络信息采集与应用,张量分析,断裂力学,板壳理论,复合材料力学,高等弹性力学,塑性力学,三维破坏力学,非线性有限元,结构建模与动态设计,损伤力学,微机原理及应用,机械振动理论等,以及其它相关工程学科课程。
毕业生适宜的工作范围] 学生毕业后能在军事、民航使用管理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从事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技术开发、管理、科研和教学工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