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新华日报:科技创新,笨功夫激发“灵感一现”——专访张助华

时间:2019-03-01来源:航空学院点击:274

35岁的张助华教授2018年作为第一作者在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自然·纳米技术》发表了两篇论文,《自然》杂志编辑为其中一篇新创了英文单词 hydrovoltaics(水伏),另一篇论文讲述了他预测的硼烯这种自然界并不存在的物质在实验室中被制成。这两篇论文标志着他所在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纳米研究所在水伏单原子层晶体两个领域走在了国际前沿。

127日星期日早上,记者走进张助华的办公室时,他正在用英文撰写论文。采访时,他能把水伏效应”“单原子层晶体等科学名词说得浅显易懂,但谈到生活,他的记忆似乎断了片:我的生活与科研已经浑然一体,在实验室我感觉最舒服。

科学家眼中的世界,与普通人不太一样,比如进入微观世界。水伏的基本原理是水分子在纳米材料内外表面游走,引起了材料中电子的移动,从而把动能转化为电能。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有点像海绵吸水能发电。张助华说,水流、水滴、水波还有蒸发都可以被转化为电能。实验中水蒸发到手机大小的薄膜上,产生的电量基本可以点亮同样大小的液晶屏。虽然从揭示原理到产业应用还有一段距离,但这有可能开启一场能源革命。

没有什么重大突破可以一蹴而就,水伏是张助华所在团队多年奋斗的成果。石墨烯刚兴起时,团队广泛尝试其在力、磁、电、光等各种场域中的性能,进而确定水中捕电的方向。然而研究却撞了南墙,团队用各种方法产生的电量都极其微小,探索漫长而艰难。后来他们和华中科技大学在合作中无意发现,使用廉价的碳黑材料仅依靠水蒸发仍能产生电量,一片新天地就此豁然打开。回首这段历程,张助华说:这种体验就是痛并快乐着,科学家比普通人更能体会什么叫柳暗花明又一村,因为我们要在没有路的地方找到一条路,而此前我们走错过无数次。

水伏是试出来的,硼烯则是算出来的。石墨烯被普遍了解后,科学界开始寻找类似的单原子层晶体”——只有一层原子均匀分布在衬底材料上,就像一群人手拉手站在广场上。硅、磷、锡等元素都在目标之列,而张助华把目光投向了元素周期表上碳元素旁边的硼。与石墨原子呈片状分布不同,宏观硼材料中的原子呈团状结构,附着在什么衬底材料上才能使硼原子分布从一团变为一片?这是一个深奥而令人费解的过程,理念在大脑中完善,过程却是由研究所每秒运算1000亿次的计算机完成的。2015年中,理论结果出来了——银。当年底,美国阿贡实验室与西北大学实验室、中科院物理所几乎同时验证了这个理论,硼烯不仅是目前已知最薄的柔性单原子层金属,而且在低温下是超导体,这一基础发现有可能被写进教科书,为其他科学家打开一扇研究的大门。

对于科研,35岁已是堪当大任的年龄,因此我总对张助华这样的青年学者有更高期求,希望他们做从无到有的发现,做有应用价值、造福人类的工作。中科院院士、南航纳米科学研究所所长郭万林说,中国的科学家在知识、训练和技能上已经不逊于任何国家,中国在科研投入上不惜重金也处于世界前列,但是每年10月诺贝尔奖颁奖季,对自己获奖有所期待的中国科学家还太少太少。他说:谁把心沉得更静,比别人想得更深,他的思想结晶才可能对大家有助益,取得从01的原始发现。

采访结束时,张助华又点开了论文赶进度,他说:科学前沿的竞争远比一般人想像得激烈,一项成果从构思到发表往往要数年时间,新发现也许就已不再新。走在世界科学前沿既要聪明又要笨,足够的笨功夫才是激发灵光一现的关键,这也算是一种奋斗吧。

 

l


 

 


分享: